首页>> 时事

达州市2023年度民生实事和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5-31 09:4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蔡尧)5月30日,记者从达州市2023年度民生实事和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市将继续通过实施一批关注度高、惠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较多、期盼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社会发展更有温度、民生保障更有厚度、城市名片更有亮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目标绩效办主任袁陕川就我市今年开展的53件民生实事和中心城区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作了主发布。其中,53件民生实事包括省级民生实事28件、市级民生实事25件,主要涉及补助类、项目类、工程类,既涵盖就业、社保、救助、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事项,又包括城市建设、农村通信、公共服务、技术推广、人居环境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包括“物业覆盖与服务不够,‘三无’小区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村道路破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和消防通道,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问题”等事项。

据了解,达州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压实责任链条,清单式推进、台账化管理,确保各项民生实事和整治项目快速落地见效。同时,通过召开调度会、推进会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并强化督查督办,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督促点位问题立行立改、类似问题同步整改,积极推动民生和整治工作更加科学精细办理。

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法治报、四川新闻网、新浪网、达州日报、达州市广播电视台、达州发布等媒体记者及市级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会。

达州市2023年度民生实事和

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5月30日,在达州市2023年度民生实事和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就热点问题进行了提问,相关单位负责人现场解答。

记者:老有所养是老年人和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提升养老机构护理能力也是今年的民生实事内容,请问民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提升养老机构护理能力?

市民政局: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备受社会关注。截至2022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26.98万,老龄化率23.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达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民政部门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刚需,锚定“养老有温度、护理更专业”目标,以实施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重点从设施、质量两个维度,采取有力措施,务实高效推进全市养老机构护理能力逐步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接下来,将新建老年养护机构17个,新增护理型床位4300张。并在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中,按照关闭撤并、整合重组、改造提升“三个一批”工作思路,进行适老化改造、设施更新和护理能力提升。目前,全市有养老机构190所,床位2.67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4万张,占比52.4%,高于省定50%的目标。建立市、县、机构三级培训体系,强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操作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完善补贴制度,对持有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按照不同等级给予每人每月100-500元的岗位补贴。所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1+1”(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家就近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合作协议。同时,全市打造医教养综合体示范点14个、医养结合机构31个,引进成都等地养老服务企业来达打造专业照护机构,促进医、养、护、康能力进一步提升。

记者:“物业覆盖与服务不够,‘三无’小区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排在中心城区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首位。据了解,当前达州中心城区共有“三无”小区897个,请问对这些“三无”小区引入物业服务的难点在哪里?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手相关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三无”小区是指无主管部门或自治组织、无物管、无人防物防的小区。当前“三无”小区引入物业服务存在社区缺乏主动性、专业物业服务缺乏参与“三无”小区治理积极性及社区和物业企业缺乏联动性这三个难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建立“社区党组织+业委会(自管委)+网格员+楼栋长+物业公司”的模式管理“三无”小区。从自治组织、物业服务、安防措施、满意度测评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引导物业全覆盖,推动“三无”小区高质量“清零”。对成功入驻“三无”小区管理且成效显著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过渡期奖补,奖补金额最高达到其应收总额的30%,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三无”小区服务的活力。同时,由辖区住建部门牵头,根据物业服务事项进行月度考核,由辖区基治办牵头,对社区建立“三协助”机制(协助做好群众工作、协助调解矛盾、协助解决重要事项)及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社区工作经费、物业服务奖补金额挂钩。

记者:农贸市场事关“菜篮子”安全,深受人民群众关注,农贸市场综合管理也是今年的民生实事内容,请问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农贸市场管理水平?

市市场监管局:为切实做好农贸市场综合管理“下半篇”文章,市委深改委将农贸市场管理纳入原创性原动力改革,出台《主城区农贸市场综合管理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把加强农贸市场持续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突出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以“政府引导、属地监管、市场运作、行业自律”为原则,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和符合达州实际的农贸市场综合管理机制,引导农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在强化农贸市场监督管理方面,推动农贸市场管理立法,进一步厘清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提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规范,并不得擅自关闭、停止经营或者改变用途,属地政府要对农民自产自销区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贸市场健康持续经营。推行“挂包单位+市场监管+城管+公安+街道办”的联动治理模式,持续治理市场“脏乱差”、占用消防通道等乱象,以及市场外违章搭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等行为。

在提升市场治理水平方面,组织开展“最佳文明诚信经营户”评比活动,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同时,指导市场分区域推选1名摊位长,协助落实责任摊区的日常管理、收集经营户意见建议、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立“红黑榜”制度,并根据综合考评结果给予农贸市场一定的奖补经费,引导市场开办者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助力农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设立便民快检站,确保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指导经营者将农产品采购信息、检测信息、交易信息等录入溯源系统,消费者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查询所购农产品和经营者信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批发、零售全程可溯。

记者:目前我市正处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时期,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创文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年公厕问题列入中心城区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之一,说明中心城区公厕建设管理工作离群众期盼仍存在差距,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市城管执法局:“小公厕、大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厕建设管理这一民生工程。目前中心城区公厕总量582座,其中环卫直管公厕130座,其他行业管理公厕452座,公厕数量已经达到文明城市创建标准,但离群众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公厕布局不均,由于“邻避效应”影响,造成公厕规划选址难,城区部分路段公厕数量较少(例如:金兰路、凤凰山路、西兴路);二是行业公厕管护质效不高,行业领域公厕保洁人员数量和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公厕在保洁管护上质效不高、市民体验感不强。

为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公共厕所数量少、管护不到位问题”,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强力实施专项整治。新改建公厕41座纳入政府性投资计划,并对接规划部门提前完成选址,在凤凰山路、西兴路等路段新建独立式公厕;同时,在火车站站前广场、金兰路、金龙大道等人流量大的点位建设5G智慧公厕,通过生物降解技术处理,减少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引导酒店、商场、餐饮门店等场所将内设厕所免费对外开放,利用存量厕所资源,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如厕;将公厕点位录入到“一键寻厕”微信小程序、高德地图等软件中,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公厕的详细位置、厕位数量等信息,打造“互联网+公厕”管理模式。在主要路口增设指示牌和导向图指引群众就近如厕,全力打造十分钟如厕圈;并在条件成熟的公厕内增设充电设备、直饮机、婴儿护理台等便民服务设施,拓展公厕服务功能。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蔡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