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家乡的“下饭菜”——红豆腐

发布时间:2023-05-16 15:5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侯峰

过完年,体重又增加了不少,看着日益圆润的脸庞,自己都觉得面子大。妻子总是狠狠地盯两眼,一阵子唠叨:“好大的烟锅巴踩不熄嘛!看你那肥头大耳的样儿,难看死了,各人家有矿吗?吃,吃,吃,吃个‘三高’我不得管哦!”


是呀,过年,就是大鱼大肉,天上飞的,山上跑的,海里游的,都成了大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如果管不住嘴,不吃胖才怪呢!我就是典型的经不起舌尖上的诱惑,谁让我们中国人的日子好起来了呢。


吃过大鱼大肉,我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一道“下饭菜”——红豆腐。


老家万源,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家家户户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在春节前做一道居家必备的下饭菜——红豆腐。红红火火,四四方方,以图吉利。虽说都会做,但公认最好吃的还是大竹河的红豆腐。一是那里水质好,清澈甘洌,二是地处秦巴富硒带,本地豆子富含的微量元素,与别处也有差别。每到春节,大竹河红豆腐就特别畅销。因为红豆腐不仅味美而且方便,适合做下饭菜,可以刮刮油腻,而且方便贮存,一般放个四五个月都没问题。外出打拼的朋友经常会带几瓶红豆腐到旅居地,既可解馋,又解思乡之愁。平常时节,有想吃家乡土特产的朋友,也常会让家里人寄一些做好的红豆腐。


“寄的红豆腐收到了没?”


“收到了,好香哦。好好吃哦!”


“好,好,喜欢吃就好,二回我多做点。”


电话两头的对话仿佛就在眼前,亲情进一步浓缩了距离。


万源四季分明,本地冬季原来少有新鲜蔬菜,交通便利后,冬季菜品十分丰富,但是家家户户还是保留了做红豆腐的习惯。一是一道吉利的红豆腐正好可以中和大鱼大肉带来的剩余营养,刮一点肚里的油腻,二是味道鲜香,省时省事。做红豆腐也算是家乡的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承吧。


母亲也爱做红豆腐。买来新鲜的本地豆腐,切成三四厘米见方的块状,挑选田间地头的谷草,清理干净,打整成一尺来长的小捆,平铺放在纸箱子里。然后,把切成块的豆腐,一坨一坨地摆放在干净齐整的谷草上(有时也用松树枝丫代替),每块之间留一定距离,盖上纸箱(也可蒙上一层薄薄的方布),放在阴净的地方,让它产生霉变。几天后,白白嫩嫩的豆腐块儿上已经长出一丝丝毛茸茸的白霉。等上半个来月,白霉开始倒伏的时候就可以拌佐料了。先在土巴碗里倒二三两苞谷酒,备用,再在盆子里撒上红辣椒面、细姜丝、食用盐、花椒面、鸡精,不停地搅拌,均匀了就可以给一块块的豆腐穿衣打扮了。此时的豆腐块,很软和,需轻轻地用筷子“抬”到土巴碗里,用白酒浸泡一下,洗个澡,杀个毒(灭菌),然后再轻放在拌好的佐料盆中,用筷子轻轻地翻几下,周身裹满佐料就可以移到早已洗净的瓶瓶罐罐里了。这时一定要小心翼翼,稍一用力就会夹成两块,不齐整,影响美观。拌完佐料,还要将剩下的佐料都装进瓶中去,再倒上剩余的苞谷酒,盖紧盖子,等待它们充分融合入味。


红豆腐一般在一周后就可以食用。也有性子急的,等不到三五天就去揭开盖子挑一坨看看,解一解嘴馋。半个月后的红豆腐才算是入味了。打开瓶盖,酒香、豆香、姜椒的辣味,在盐的综合下,勾得喉咙里的口水直打转转,夹一小块,乳白细嫩,馨香诱鼻,再夹一小块,细腻爽口,余味无穷,忍不住还要夹一块,惹得旁边的大人说:“莫忙哈,等会儿,你吃完了别人吃啥子?放在席桌上,一个挑一小坨,都尝点嘛。”


是啊,大家都尝尝,多么朴实的话语。一块红豆腐,是母亲的付出,也教会了我懂得分享。


春节期间,朋友家满桌子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一小碟色泽红艳的红豆腐。看见它,嘴里就不由得回味起清香爽口、醇厚悠长的味道,也让我想起了春节去舅舅家的场景。


舅舅是地道的万源人,每回去定会煮一顿铁罐饭,刮几个黄心洋芋,煮好后再煨成锅巴,用地道的铁罐饭和红豆腐招待我们。土鸡和老腊肉就不说了,红豆腐配上锅巴洋芋,更是我心中的美味绝配。揭开铁罐,舀几个洋芋,捣烂成小块块,挑一坨红艳艳的红豆腐拌在上面,鲜香味和着热气腾腾的洋芋、米饭,简直就是一个“干饭人”,非得干上两三碗米饭。你说,能不长胖吗?


朋友,到万源时,我用红豆腐和铁罐洋芋饭招待你,你不会不喜欢吧?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