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方言岛上的安仁长沙话(中)

发布时间:2022-01-26 11:0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郑景瑞

第三、杨姓。自楚入川的安仁杨姓始祖杨胜爵,本姓叶,系叶杨姓双姓易杨姓的第十代。杨姓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叶杨姓族谱》称安仁杨姓,“按其实实叶也,按其称则杨”。明朝万历年间,叶彦周官至太守,洪武十五年(1382年)与同僚杨献周到山东济南府为官。因边境少数民族进犯,朝廷颁旨设立卫所,安排军人镇守。洪武十七年(1384年)杨顶叶军、叶承杨卫,因此改复姓“叶杨”。因为“叶杨”是同姓,在封建社会,所以叶杨两家不能通婚,并在族规中规定崇叶不崇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叶杨姓第十二代传人杨胜爵带领杨如昃、杨如旻、杨如昊、杨如升、杨如鼎五个儿子,由湖南安化县朵石乡柳树湾鹅公大丘移居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二甲(今达州东部经济开发区安仁乡金鸡牌村),地名大落槽杨家坪(现杨家山)居住落业。

第四、吴姓。安仁吴姓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安仁乡常住人口中的第四大姓氏。据新旧《吴姓家谱》记载,建立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的开国国君、吴姓始祖吴太(古泰通太)伯的两支后裔,于清朝康熙年间从湖南安化县常安乡第六保(今湖南涟源市安平镇梅塘村)入川,约在1705年后落业今安仁乡。第一支是吴太伯九十八世孙吴庆铭的妻子刘氏,奉旨率领长子吴新璋、次子吴新圭、三子吴新琳,从湖南住地迁入开县临江等地。后来,三子吴新琳又同母亲从开县临江迁入达州明月乡安仁里曹家山(今金鸡牌村),迁入时间不详。刘氏葬曹家山,为安仁乡曹家山、班竹沟的入川吴姓始祖。第二支是吴太伯九十八世孙吴庆木,于康熙年间由湖南住地迁入达州明月乡安仁里(今箭楼湾),成为安仁乡箭楼湾村吴姓入川始祖。

第五、邓姓。曼季为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世居河南新野并与刘备同乡的邓禹,是邓姓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始祖。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带。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直达福建、广东,有“天下邓姓出南阳”之说。唐宋时邓姓的主体已经跨过长江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地区。据原四川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邓泽功考究,安仁的邓姓,始于河南邓县,经繁衍迁徙,于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从河南新野南迁江西泰和,明朝嘉靖二年(1524年)5月21日又迁湖南安化县常安乡上白杨,后改名中梅,此地因屋后有邓姓祖先所开的两个堰塘得名双塘。在双塘居住一段时间后,再次迁到壶窝凹上的双凤硐。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十五世孙邓祖荣的夫人带领邓宗风、邓宗凰两个儿子,从如今的涟源市六亩塘镇扶珂村(距涟源市区十公里左右)出发,首先迁至达州明月乡四保大落槽李家冲(一说在如今安仁乡米坊村与乐山寺村之间的大落槽、水来冲之间),居住一些年后,又迁居本乡本保的龙须寨(原属葫芦乡,今属麻柳镇)。

第六、夏姓。据《中华夏姓文化》介绍,夏姓来源有四:一是以地为姓,五帝时大夏国和夏姓部落的子孙以地为姓氏。二是以国为姓,有两种情况:第一,传说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封他于夏,后又把帝位传给他。夏禹死后,禹子启继位,建立夏朝,族人以国名为姓。第二,周武王克商封夏禹裔孙东楼于杞,杞侯后裔于公元前445年被楚惠王灭于山东安丘。简弟佗奔鲁,鲁悼公因其为夏禹裔孙,给予采地为侯,由此有了夏侯复姓,但后来改为单姓。三是以祖父字为姓,周武王追封舜裔陈胡公于陈,后裔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生御叔,娶妻夏姬,生子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称夏征舒,其后遂沿袭夏姓。四是改姓。据有关资料,安仁乡的入川始祖为夏良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湖南长沙府移民到达州明月乡曹家山。

第七、李姓。李姓发源河南省鹿邑县,有天下李姓根在鹿邑之说。李姓源出,有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有他族改姓,如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有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赐姓改姓等。李姓先秦时期从河南开始迁徙,到战国末年,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始入两广地区,进入甘肃,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姓的皇亲国戚。唐朝以后,李姓迁徙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

据《李氏四甲一修族谱》编修者李中平介绍,安仁乡现有李姓人中,已知最早入川的是李顺銮,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随清军进入四川,曾在罗鼎寨居住过,以落山槽桐油坪为发祥地。已知最早落业安仁乡的是李世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从今涟源市观塘镇六甲腹地出发,先走涟水、长江水路,从万县入川,后走旱路,经开江县任市镇、原葫芦乡连珠溪来到达县,第一天夜宿葫芦乡川祖庙,第二天落户安仁乡长石板。安仁乡的其他李姓,系辗转而来。

第八、石姓。安仁石姓系石碏之后,尊石碏为始祖。先后迁徙古卫国,以及长安、甘肃敦煌、山东济南、河北等地。第七十七世石光赵,字连城,生石万三(名万金)、石千三(名万富)、石百三(名万镒)三子。明朝洪武年间,石万三三兄弟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伯堡移居湖南宝庆府(今邵阳),落业三溪乡,购买当地人张庚保佑溪桥赤金钿、石坡头紫金钿和茶园山银金钿三处业产。石万三分居佑溪桥,不久,仍回江西。石千三分居石坡头紫金钿。石百三分居茶园山银金钿。安仁石姓先祖,先入川梁平虎城、袁驿,但存在二说。一是《石姓族谱(梁平虎城袁驿)》记载,石千三生石朝通、石朝达、石朝贵、石朝逵、石朝暹个五儿子。石朝贵、石朝逵的后裔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相率入川,落业梁邑虎城场、袁坝驿等处,成为入川始祖。二是湖南宝庆牛三角《石姓文化研究》第二辑石安祥、石安生在《三届清明祭祖大会发言稿》称:“万富公之三房朝贵之后裔,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奉旨入川,二月初六从湖南邵阳佑溪桥出发,历时六十三天徒步到达虎城双家坪。”两者时间相差约15年。至于石姓何时移居安仁,有资料称,石朝贵的后裔石吉舜“于清康熙三十年前后移居明月乡四保(今安仁乡),地名石棚子(今安仁乡乐山寺村),后置业刘家嘴”。

第九、曾姓。安仁乡曾姓,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位列安仁乡常住人口中的十三位。据《四川达州曾氏通谱》介绍,曾姓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右耳旁,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在华夏众多的姓氏中,唯有曾姓与孔姓、孟姓和颜姓四姓,使用皇帝赐准的统一的排行字辈。安仁乡曾姓,于清朝康熙年间,从湖南临岭县额公大坵岭迁入新宁县拔庙曾家岭,乾隆初期迁入普安五块碑陈家沟,不久再迁宝塔坝筒车铺曾家祠堂,后又迁到普安场,再迁安仁。

第十、魏姓。魏姓源流,有出隗姓,有出自姬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史称正宗魏姓则是出自姬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魏氏文化追踪》记载,安仁乡魏姓自称:先辈于顺治八年(1651年)从湖南长沙迁今安仁乡定居,分别住在严马庙村(含原尖山坡村)、金鸡牌村。也有老人认为,安仁魏姓于清朝顺治年间来到安仁,是做生意的,有20来个人,先从广西桂林到湖广,再落业大落槽。

安仁长沙话的成因

安仁当地人所说的话到底是安仁话还是安仁长沙话?民间言谈,专家论文,新闻宣传,以及史志记载,有着不同的说法。1994年版的《达县志》“第二十四编,社会风土·第五章·方言”中,专门编写一节提的是“安仁话”;四川文理学院教授彭金祥《达县安仁长沙话调查纪要》中提的是长沙话;有人断言为安仁话而不是安仁长沙话。

这里,我们不妨从清朝康熙年间移民到安仁人的原籍看,谭姓源自湖南安化县扶胜,郑姓源自湖南安化县常安乡常安里黄沙保白马庙,杨姓源自湖南安化县朵石乡柳树湾鹅公大丘,吴姓源自湖南安化县常安乡第六保,邓姓源自湖南安化县常安乡双凤硐,李姓源自今涟源市观塘镇,这些都属长沙府。 (未完待续)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