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米城之恋

发布时间:2023-04-20 16:0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申君

人言四月最绚烂,我道米城赛江南。


前几天,受邀第一次来到传说中的贡米之乡、名茶之乡——米城,欣赏到了金色绕湖、绿满山冈的美景;体会到了一步一诗、处处皆景的绝妙;感受到了如返故里、暮至忘归的留念。目之所及的青翠欲滴,近在咫尺的袅袅炊烟,清脆入耳的牧童神曲,仿佛让我置身于蓬莱仙境之中,真假难辨,如痴如醉。如果非要给韩愈笔下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拍一处应景的画面,我觉得米城寨是再好不过的选项。


攀着年轮不祥的参天古柏,沿着年代久远的茶米古道,我们来到了海拔高达920米的米城寨,这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平视延绵起伏的铁山诸峰,俯瞰静静流淌的沙滩细流,搜寻坐落山坳的层叠院落,不禁感慨这方如此丰饶却又洁净如茵的安静阜隅,感叹大自然如此大手笔的奢侈馈赠。


米城贡米确实久负盛名,但是米城茶叶同样声名远播,我却是第一次才听说。见我诧异,同行的李昌旺书记立即告诉我,作为米城茶叶的代言品牌“米城银毫”,其实在当地栽种已有上千年历史,近些年来获得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1992年7月在第三届名优茶评选中被当时的达县地区行署(含巴中地区)评选为“优质名茶”;1994年5月更是被评选为四川省第三届“甘露杯”优质名茶。


米城乡长郑海浪则解释说,“米城银毫”久负盛名,皆因山好、水好、土质好。茶场位于米城之巅,900余米的海拔,视野辽阔,松林环绕,云遮雾罩,远离炊烟,阳光充足,雨水丰沛。而且,众多可采茶树的树龄都在50年以上,其以松针腐质厚土作肥,以茂密松林屏障作掩护,传古法秘方炮制问鼎,天然生长,秘法储存,温和馥郁,韵味醇厚,其味自纯,其名自佳。


有爱花美女于身旁悬崖峭壁处,摘回了一束花冠茂密、花色鲜艳的映山红握于手中,顿即引来众人惊呼并踊跃拍照。细细观之,才发现此处的映山红比别处的确实要容易生长得多,而且色彩艳丽得多,真得就像假花一样。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映山红尚且能够艳出这般姿态,想必茶叶能够出类拔萃也就不难理解了,那都是拜高山独特气候所赐。乡人大主席曾祥德补充说,米城寨雨雾充沛还因为被山下水资源储量丰富的沙滩河水库、石峡子水库包夹所致。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的自然条件赋予了米城无可比拟的优越,茶米古道绝非浪得虚名。


茶马古道众人皆知,茶米古道却绝无仅有。因此说米城是幸运的,又是孤独的。因为,要背负好这份盛名,保持好固有品质,确实需要付出难以言说的艰辛。如果说“米城银毫”名气不小,那么米城贡米就是源远流长。


同行的达州知名史学专家邓高先生介绍,米城大米已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始于秦,而盛于明。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为躲避已经夺权的明成祖朱棣追杀,曾隐居于此,食用米城大米,得以滋养,龙体安康,遂赐米城大米为“米城贡米”。朱棣亲信胡濙寻踪到此,见大米优质,味道绵长,随即上贡给朱棣。朱棣食之大喜,便派胡濙驻守米质最佳的王家坪村,一边修筑工事,一边监视建文帝,顺便收集贡品。史料难以考证,但是地道的米城大米却以独特的口感、良好的口碑,俘虏了芸芸众生的心,让米城大米传承创新,不断提质,名不虚传。


王家坪顶孕奇稻,茶米古道觅银毫。米城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如何确保高山灌溉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见我有些疑惑,昌旺书记直接把我引到了场镇入口的一座水库旁,于是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这个海拔在700米以上、利用天然地势围合而成的“中心水库”,宛若一面“天空之镜”,远离世俗,一尘不染,进而成为了当地田垄灌溉的主要水源所在。行走在米城的大小村落,修筑完整、纵横交错的水渠随处可见,涓涓细流,生机活现,生命之渠,灵动山野。那是米城的血脉,“高山流水”贯穿于米城的每个角落,赋予了米城无可估量的活力和能量。


中心水库四周,农民们环湖栽种的山地油菜花长势喜人,恣意开放,花映湖中,湖衬山色。仿佛有人在湖底铺满了金黄色的地毯,微风吹来,花朵摇曳,斑驳陆离,甚是妖娆。也难怪,央视黄金频道也聚焦此地,把这湖光相连、与众不同的金黄美景呈现给了五彩神州,米城就这样一次次被照耀在聚光灯下。


米城之恋,心灵对话。根据民间传说,当地顺应民意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复建了一些亭阁,每处亭阁都饱含一个凄美的故事,饮食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魅力凸显。位于凉风垭的“送君亭”,相传就是当地乡亲当时在这里送别建文帝离开的地方;位于大歇堂的“送粮亭”,就是当时朝廷派出车马在这里收缴贡米的地方,每到稻谷收获季节,文武百官就会汇集于此,督促农民悉数进贡大米,不得隐匿;“盼郎亭”,就是女人们汇集于此、盼夫归来之地,从夫君们押车送粮离开米城的那天起,她们便来到垭口期盼郎君归来,只可惜官员暴戾,日夜兼程,由于耗力巨大,有些男丁归来已是皮包骨头,还有的则死在了送粮途中,永留遗憾,阴阳相隔。


所以说,米城贡米的沿袭,既是一部充满荣光的川东粮食发展史,也是一部充盈心酸故事的血泪史。今天,我们唯有更加珍惜米城大米的这份荣誉,将它世代传承。因为它,不仅属于米城,更属于所有关注米城大米的志士仁人。


向传统的农耕文化致敬,向勤劳智慧不断创新的米城人民致敬!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