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沈岗寺

发布时间:2022-12-08 07:5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郭文艺


家乡沈岗寺集不大,南北也就一公里过半,却延续繁盛了几百年。

这里曾经与现在都是“贾商”盘踞、“货郎”往返之地。往上所溯至清朝便是茶馆林立,艺人满街,大戏几台连月唱,好生热闹。民国后期,做生意买卖的更是挤满了这街头巷尾,仅牲口行就有七道街,典当铺、铁匠铺、弹棉花屋、看麻衣相的、担花篮的、踩高跷的、说书的、耍杂技的、菜摊鱼市、布匹锦绣……更是目不暇接。那时人戏称沈岗集是“二周口”。

我幼时便常坐在祖父肩头听大戏,戏台设在寺院旧址东南空地上,戏没开唱,场地上已是人山人海。名家荟萃,高手云集,申凤梅,马金凤,毛爱莲等著名老艺人都曾在这个集上登过台,往往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引得方圆百里的人们大戏期间纷纷捎亲带友,聚会赶大集。

那时人闲,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戳扁担猴”的艺人下来耍几天。台子和戏台无二样,花花绿绿,锣鼓一响,一根或几根扁担挑下来布偶做的狮子、老虎、孙悟空、猪八戒、八仙过海……各式各样的稀奇,惹得叫好声一片。尤其是我们这些淘气孩子,拼命地往前面钻,生怕错过了一个镜头。大人们在背后吼骂,全当没听见。

冬日里天寒,集上却不缺热闹看。只要一踏入腊月的边,天南海北的耍猴人约好似的都赶来了。白天下去到附近村里卖艺讨要粮食,夜晚就聚集在集南头夏先生开的“干店”里。

猴子们精得很,跟着锣鼓节奏翻跟头、骑洋车、挑水、戴花帽,没有它们干不了的。演一场下来,耍猴人累得满头大汗。休场期间,耍猴人会给猴子一只碗,碗里放着一些杂粮,牵着它挨家挨户地要些米面,大方的家庭用手从面缸里给抓一小把,更多的家庭是老远看见朝自己家奔来,连忙把自己的柴门用门闩横住。

某天一只猴子也不知怎么来了悟性,说啥也不干了,挣脱了艺人的手,利索地爬上了祖父栽在门前的榆树梢头。任凭主人使尽各种法子,就是坐着不下来,围观的人们大笑,耍猴人也很尴尬。天过午了,众人都将散尽,艺人才用一块好面馍把它诓下来,猴子下了树后,挨了耍猴人好一顿皮鞭。

干店简陋,艺人们把行头一卸,猴群拴在院内木头上。便各自分头忙活着在屋里抱麦秸打地铺去了。夏先生单身一个人过日子,有时候也里外忙着给这些艺人烧些开水,买点食物做做饭,尽量把自己的客店服务弄得周全些。

一次晚间天气潮湿、干冷,不知哪一个耍猴人弄来了一块狗肉,叫夏先生煮来一起下酒。夏先生高兴极了,西间劈柴,东屋生火,慌里慌张地把黑棉裤也穿反了,裤裆朝后,样子滑稽死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就跟在他屁股后面哄笑,夏先生还以为我们在笑院中树桩上的猴们不老实,就端着那口破了边沿的铁锅扭头瞪我们道:天黑了,大人叫你们回家吃饭了,还不回去?都散了吧,散了吧……

往事如烟,转眼我也和那些孩子们一样,步至中年。

如今家搬居这沈岗北桥集尾,每日里闲来无事,仍爱与各路“营生人”交谈。这北桥整日里藏龙卧虎:有来自邻镇范集烤红薯的老人,抓鹌鹑的高手,炉火纯青的铁匠老罗……

我有时候一天能听到他们说几个有价值的过去的事情,觉得倍感亲切。

今晨路摊买鞋,卖鞋人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学究,健谈。

他言:做生意讲究一个道,卖鞋不能卖鞋垫。我问为何。他曰:“若卖鞋也售鞋垫,你肯定不划算,多数客人来买鞋,都会顺手拿你一双鞋垫,叫你白送他。”如此一来,鞋垫只有赔进去的份。

我说你这老头的话道理还真深。

我拎着鞋走,又听见身后老先生对一个骑电车的妇女侃侃而谈:“买我的鞋你长学问,我和诸葛亮就差一个字……”

在这个古老的沈岗集上,其实每天都有崭新的好故事,在发生,在上演。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