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双引擎”驱动大竹特色农业走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2-09-28 17:1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杏

9月6日,四川省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刚收割完的糯稻田还留着一片片灿烂的金黄,一旁干净整洁的村道紧邻着的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房前屋后,村民们种上了果树和蔬菜,更添一道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农村稳则天下安。”抱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大竹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双引擎”驱动特色农业走向振兴之路,奋力推动大竹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跑,特色农业持续做大做强

“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紧邻大竹县粮油(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高速公路出口和国道线,村民生产生活都方便,加之邻近糯稻基地和龙头企业,所以在当初选址时,这里成为贫困户开启新居、新业、新生活的最佳选择。”月华镇党委书记陈雪梅说。

陈雪梅口中的龙头企业是四川东柳醪糟责任有限公司——一家深耕糯稻产业近二十载的本土企业。

“公司目前产品有醪糟、糯米粉、米酒、饮料等7个品种80余个规格的糯稻深加工品,年综合生产能力11.6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据四川东柳醪糟公司总经理唐本栋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已累计带动4万户农民种植糯稻20万亩。

“以前是镇上经营农机销售和维修,30岁时我才开始尝试种糯稻。”从最初的二十来亩,到100亩再到200亩,每年月华镇爱国村村民邓大江都在扩大种植规模。今年,邓大江已种植糯稻500亩,预计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

“投入不多、风险不大,而且还不愁卖。”邓大江坦言,糯稻产业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好产业。

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培训、保价收购……在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十年时间,糯稻产业在大竹县立地生根,由月华镇发展至全县22个乡镇,甚至辐射到周边县市区。2021年底,大竹县糯稻种植年产量10万吨,全县糯米醪糟加工产值达35.33亿元,并以“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

糯稻产业的发展是大竹县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大竹县正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20个,其中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15个,总面积26.85万亩,总产值40.7亿元,累计投入42亿元,预计实现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

多样化经营主体接力,振兴之花开遍竹乡大地

在大竹县八渡乡生态黑猪放养基地里,一头头黑黝黝、胖乎乎的生猪在放养员口哨的引领下,朝林间奔去。

“黑猪作为本土品种,适合在山区养殖,它的抗病能力强,肉质更健康,配合科学的养殖技术,产量也很可观。”养殖基地负责人桂义国告诉记者。

桂义国是大竹县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09年底,他来到海拔1150米的八渡乡天池山区,利用林下资源饲养黑猪。经过多年努力,他已将产业链延伸至生态养殖、产品加工、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并通过“养殖协会+养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50余户养殖黑猪,每户平均每年能增收2万余元。

“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技术和品种是统一的,不仅能保证养殖标准和黑猪品质,也为八渡乡黑猪产业的品牌化奠定了基础。”桂义国说,现在,八渡乡黑猪产业链已经逐渐完善,不仅建立了“线上+线下”的销售体系,还有了食品加工厂,能为养殖户提供每斤8元的保底收购价,可以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有效保障农户利益。

为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大竹县委县政府鼓励支持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推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加速土地流转、合理利用撂荒地、季节性闲置土地的方式,运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截至目前,大竹县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625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6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9个、县级示范合作社54个,累计创建家庭农场153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5家。2021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余元,增长10.4%。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之花开遍竹乡大地。

昂首阔步新时代,乘势扬帆快出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80万竹乡儿女将不忘初心、克难攻坚,奋楫勇进、秉志前行,沿着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兰楯 特约记者 程一凡 通讯员 陈阵锋 李相芬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