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只要干得动,就得拖着一家人向前走

——记第六届孝老敬亲道德模范刘继良

发布时间:2022-05-17 10:39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经历过父亲瘫痪、母亲老年痴呆、哥哥智力障碍后,刘继良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生在农村,田园生活本该恬静安逸,可接二连三来袭的病魔,将这个家庭“打”得支离破碎。父母和兄长都“倒下”了,所有的重担落在了刘继良的肩上。“那有啥子法哦?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这个中年农村汉子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认为,自己只要还干得动,就得把一家人拖着向前走。2021年,刘继良被评为达州市第六届孝老敬亲道德模范。

1970年,刘继良出生在达州高新区斌郎街道(原达县斌郎乡)一个小村落。据介绍,其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为人刚正严明。因大儿子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父亲对二儿子寄予厚望,且信奉棍棒教育,因此刘继良小时候挨打很多,却也更加懂事。

幼时,父母勤劳肯干,将家里的几亩田地打理得很好,一家四口生活还过得去。刘继良长大后外出务工,成为家里的挣钱主力。1992年,刘继良结婚。婚后,他和妻子两人和和睦睦,一起去工地做零工挣钱,日子过得越发红火。此时,大哥由父母照看,刘继良心无旁骛地和妻子在外打工,家中日渐富足。

好景不长,2007年起,父亲陆续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等,吃药看病成了常态,也干不了农活。考虑到母亲一个人务农的同时还要照顾父亲和大哥,那时起刘继良下工后便回家干地里的活,每天格外忙碌。“工地上工比较早,早晨6点开工,一天至少干9个小时,就赚100到200块钱。”好在当时不少工地都需要零散工,夫妻两人虽然辛苦,但赚得也不少。

2010年初,刘继良的大儿子成家立业,考虑到小儿子念书和平时做工方便,他在达川区河市镇买了一套房子。虽然搬了家,但刘继良时时牵挂着老家的父母与兄长,只要有空就会回斌郎,帮母亲做农活、家务。

病魔似乎“盯”上了这一家。2015年左右,母亲患上老年痴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父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2018年彻底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我妈的身体还行,就是不晓得事,和哥哥一样,像个小孩,成天想往外跑。父亲又瘫痪了,哪个身边都离不得人!”

“父亲的病始终没得起色,治疗一段时间就出院了,为了方便照顾,父母都和我们住在河市,哥哥就在老家。”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刘继良的大哥虽然有智力障碍,却还算“懂事”,会自己做饭,还会做简单的农活,只是需要刘继良不时前去“指导”,否则大哥便在家呆着什么也不干。

这段时间,刘继良整天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去工地干活、回老家看哥哥、帮父亲喂饭擦洗身子、出门找母亲……如此循环往复。“我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晚上总是失眠,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后来有了孙子,刘继良体谅妻子,在家时总将照顾父亲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每日喂饭喂水、擦洗身子、帮助其解决大小便,事无巨细都要做到。到了饭点,他还要到处去找“离家出走”的母亲。“我妈神志不清醒,有段时间总是偷偷跑回斌郎,还经常迷路。”有时,好心人会打来电话告知母亲的位置,有时只能自己去找。

2021年,父亲因病去世。“父亲临终前,始终放心不下大哥和母亲……”刘继良回忆,父亲生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因自己太过忙碌,而母亲又出现了暴力倾向,就将她暂时送去了精神病医院。父亲去世后,刘继良去看望母亲,发现工作人员竟用轮椅将其推出来,刘继良见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我妈虽然脑子不好,但身体一向很好,我觉得再把她关起来,她可能马上就要随父亲去了。”于是,刘继良又将母亲接回家中,自己和妻子亲自照顾。果然,数月之后,母亲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无微不至照顾双亲多年,有邻居问刘继良,“你为啥子能坚持那么久?”刘继良回答:“哪个都有老的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做出榜样来,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如今,刘继良仍是斌郎、河市两头跑,生活依旧很忙,日子始终很苦。“等着小儿子和孙子都长大,可能生活就好起来了。”刘继良憧憬着。(图片由刘继良提供)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未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