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一罐“小醪糟”里品人生“酸甜苦辣”味

——记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祥华

发布时间:2024-02-26 10:3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在大竹县月华镇,一家占地400余亩的大型民营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就坐落这里,公司董事长就是唐祥华。

今天,让我们走进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从一罐“小醪糟”的产业发展里,去品味唐祥华人生的“酸甜苦辣”味。

从小体会生活辛“苦”

他立志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二十世纪50年代,唐祥华出生在大竹县月华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唐祥华的记忆里,自己年少时,父母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地辛勤劳作,但却入不敷出、生活非常艰苦。体味到父母生活的辛苦,每每这时,年幼的唐祥华就会暗暗地思索怎样才能让和父母一样辛苦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董事长唐祥华检查产品质量。

上初中时,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我的理想》。同学们有的说长大后要当军人、科学家、医生;有的说长大后要当教师、工人、艺术家……然而,唐祥华却在作文中写到:“我的理想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唐祥华的理想,让同为农家子弟出生的语文老师颇为感动,欣然给唐祥华的作文打了个满分。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这也成为了唐祥华一生追求的目标。

留乡创业尝尽辛“酸”

他帮助10万农民种植糯稻致富

为了实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中学毕业后,唐祥华放弃外出谋生的机会,留在了家乡创业发展。

可留在家乡发展,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面对未来,唐祥华一片茫然。

醪糟,在大竹,人人皆知。据《大竹县志》载:“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东柳桥所出为最。”大竹东柳醪糟酿造历史悠久,源于汉,盛于今,已逾千年。

汤圆粉生产线。

唐祥华的祖辈与醪糟有不解之缘。远在400年前,唐氏醪糟就闻名遐迩,传至唐祥华这一辈,已算第20代了。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第一大事。古训给了唐祥华启迪:用祖传做醪糟的手艺,兴许还能找到出路。家里糯米不够,他就用“工分粮”换取别人的糯米;上面不准在月华卖,他就悄悄背到十里路之外的东柳桥摆地摊销售。

二十世纪80年代,极有商业智慧头脑的唐祥华邀约几个同伴,承包了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月华饮料厂。他们抓住企业生命攸关的环节——重质量、讲信誉,一步一个脚印,将企业扭亏为盈。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将濒临倒闭的月华饮料厂带入正常发展轨道的唐祥华看准了醪糟蕴藏的巨大商机,大胆组建了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开发醪糟系列产品。

早年公司生产的醪糟,既不能保鲜,也无法保质,销售的空间和时间非常有限。为开发市场,唐祥华带领员工拼着一条命,硬上!

厂里没钱租车,他们就自己开上拖拉机,把产品运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广元推销,途中肚子饿了,就啃生红苕;为了给新产品找销路,他们就肩挑背扛,硬是把用易拉罐装的醪糟送到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为给参加26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加油助威,他们包车送醪糟到北京,奉献大竹人的一片爱心,受到国家体委的大力表彰;为了产品保鲜,他们熬更守夜搞实验,阻止罐装的醪糟肆意发酵……

伴随艰苦创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品也供不应求,如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原材料需求成为了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糯米是醪糟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唐祥华决定,企业要以醪糟生产为龙头,带动附近村民种植糯稻,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既满足企业生产的原材料需求,提高企业效益,又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脱贫目标。

刚刚下线的醪糟产品。

此后的几年间,唐祥华先后在大竹的月华、石河、文星等10个乡镇发展10万亩糯稻种植基地,与基地内40个村、3.6万户、10万余人签订了糯稻种植合同,免费给村民提供糯稻种子和技术培训,并承诺在市场价低于合同保护价时,就按合同保

价收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2006年,大竹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导致村民种植的糯稻颗粒不饱满、稻谷质量下降,达不到合同收购的标准。不收的话,农民辛苦一年卖不掉,必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收的话,稻谷无法使用,公司利益将受到重大损失。在这个艰难时刻,唐祥华果断决定:按合同收购价收购不合格的糯稻,让农民减产不减收。而唐祥华的这一决定,却让公司亏损了200余万元。

事后,唐祥华在公司大会上动情地说:“在农民遇到天灾时,我们就应该站出来承担责任,为他们排忧解难、分担风险,与他们共患难、渡难关!”

如今,在唐祥华的带动下,糯稻产业已经成为大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从糯稻种植中收获了效益,当地农民都高兴地说:“醪糟架起致富桥,糯稻成了摇钱树。”

在帮助农民种植糯稻致富的同时,唐祥华还招聘公司附近的贫困群众40余人到公司就地就近就业,让他们既能每天与家人朝夕相处,又有经济来源,实现了“一人上班,全家脱贫”。

唐祥华围绕“产业+就业”的帮扶思路,创新“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大竹县乃至全省、全国,都成为了扶贫领域的一段佳话。

俯瞰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厂区。

2017年9月16日,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大竹现场,面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询问:“你为什么要在家乡办厂,而不是到外地办厂”,已是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唐祥华动情地说:“总理,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这里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是这里的一草一木培育了我,我要用我的微薄之力来回报家乡,让家乡的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唐祥华常说:“一个人,要有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精神,那就是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奉献精神。”

正是有这样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唐祥华除了助农增收致富外,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唐祥华按照高标准、高水平,投资1000余万元,对糯稻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并对基地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给予补助,对糯稻基地内的村组道路进行免费维修、硬化,对蓄水池、排水沟、引水渠进行免费扩建和维护。为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唐祥华投资280万元,安装两条共9.5公里的引水管道,解决了月华场镇及沿线贫困群众饮水困难,满足了月华镇九银村、玉皇庙村、光荣村、井岗村、爱国村5000余亩的糯稻基地灌溉用水,惠及350余户贫困群众。

唐祥华还积极扶危济困,回馈社会,以各种形式累计为驻竹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员、敬老院、学校等捐赠醪糟产品3万余件、善款355万元;每年慰问糯稻基地300余户贫困群众。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4次赴灾区捐款(捐物折资)总计40万元;他先后为大竹县欧家镇、万源市石窝镇4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价值40万元的醪糟慰问品,2021年“8·8洪灾”为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捐资捐物10万元。2022年7月向达州市慈善会爱心捐款20000元,2022年9月向四川海外联谊会捐赠100000元,2023年6月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114880元,2023年6月向月华中心小学捐款10000元。在三年疫情期间,他先后向湖北武汉、孝感等地捐款捐物累计200万元。四十年来,唐祥华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己任,累计捐款捐物2000余万元,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布局增添辛“辣”

他带领公司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链发展

如今,经过30余年的发展,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从一罐小小的醪糟做成了大产业,产品有醪糟、糯米粉、米酒、饮料等7个品种80余个规格,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8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加拿大、荷兰、英国、香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唐祥华通过公司的醪糟生产,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糯稻致富,实现了“二产带一产、一产促二产”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但在唐祥华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要带领公司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链发展,也为公司产业发展增添一点辛“辣”味道,让公司的发展像辣椒一样更加红红火火。

沿着公司旁的园区道路驱车几分钟,来到了中国醪糟之都广场,沿着十八坛香步梯拾级而上来到“糯稻醪糟文化旅游博览中心”极目远眺,那星罗棋布的村庄和一望无际的糯稻园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糯稻醪糟文化旅游博览中心由醪糟历史文化博物馆、醪糟体验工坊、醪糟文化诗词长廊、玉皇龙池等组成。博物馆内风车、石磨、砻磨、米筛等古老的醪糟生产农具整齐地陈列其中;在醪糟体验工坊内,游客可亲身体验古法醪糟制作流程,深刻感受醪糟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自2015年以来,公司利用醪糟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东汉醪糟旅游景区,并在景区规划打造了游客中心、东汉城门楼、生态公园、游步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农、工、旅融合,让园区变景区、厂房变景点,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同时,景区依托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引导贫困户实施旅游扶贫,推动产业振兴。

公司依托省级非物质遗产东柳醪糟酿制技艺及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整合醪糟加工核心园、易地扶贫安置点、玉皇庙名胜文化古迹、醪糟博物馆等资源,串珠成链、织链成网、联网成片,成功创建达州市首家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东汉醪糟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大型“庆丰收、喜尝新、感党恩”丰收节、大竹首届“赏百里油菜花海、品千年东汉醪糟”油菜花节。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古韵月华和美乡村大美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人间乐园的振兴图景。

辛勤付出换来甘“甜”

他意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辛勤的付出,必定换来满满的收获。唐祥华由于在脱贫攻坚和企业管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中华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先进管理工作者”“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先进科技带头人”“全国创业之星”,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奉献奖”。

特别是在2021年5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至高荣誉,捧回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金灿灿的奖牌。唐祥华参加总结表彰大会后回到公司的当晚,难掩激动之情,欣然写下“党在我心中,我在党怀中”几个大字,表达自己对党的感恩之情,也以此激励自己为“三农”事业发展再创辉煌。

“党在我心中,我在党怀中”,是唐祥华一生不变的情怀。唐祥华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但他知道,他现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来自于党的领导,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他就是一位躺在党的怀抱、沐浴着党的温暖长大的孩子。

“是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成就了我,让我有了今天个人的进步、事业的辉煌和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我要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唐祥华动情地说。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领导听了唐祥华的发言后,询问他说:“你觉得你这一生做得最好的事是什么?”唐祥华动情地答道:“我觉得,我这一生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听党话、跟党走’!”领导再次询问他:“那你觉得一生中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又是什么?”唐祥华答道:“我觉得,我这一生做得最不好的事情就是‘与党对我的要求差距还很远’!”

唐祥华的回答,赢得了现场一片热烈的掌声。是的,“听党话、跟党走”,就是唐祥华一生最坚定的精神信仰和精神追求!

唐祥华对自己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进行了思考和总结,那就是:做事讲规矩、生活有规律、工作守规则。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唐祥华说,他一生当中,讲的最大的规矩是政治规矩,也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只有讲了这个规矩,我们个人才会进步,事业才会发展;其次要讲的是法律规矩,法律是一条“红线”,也是我们绝不可以逾越的“底线”,只有讲了这个规矩,我们的人生才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唐祥华说,对于工作,他遵守的最大规则就是诚信原则,也唯有遵守这个原则,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要遵守的就是服务原则,就是要服务好顾客,服务好社会,只有搞好了服务,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唐祥华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有规律。他每天的“生物闹钟”是凌晨4:20叫醒的。起床后,他先泡上一个热水澡,然后穿上睡衣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锻炼结束后,他穿上正装,整理好自己的仪容,然后走出家门,坐车向公司驶去;早上6点钟,他成为全公司最早一个到达公司上班的人。

到达办公室后,他把自己当天计划要做的事列了出来,然后开始审阅各种工作报表,了解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早上8点钟,他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准时召开工作例会,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例会结束后,他又到公司的车间转一转,了解公司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如果是糯稻种植季节,他还会驱车前往公司的糯稻种植基地,到田间查看糯稻长势。

上午9点钟,在完成这些每天例行的工作后,他才对照自己列出的当天工作计划,开始处理其他工作。

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唐祥华幽默地总结为“三间一室”,即房间、车间、田间、办公室。“这个‘三间一室’虽然小,但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大舞台。虽然我即将年满70岁,但我仍然有力量、有信心在这个舞台上演绎出更加丰富的人生精彩!”唐祥华坚定而自信地说。

□文/图 欧迪勇 王承德 熊廷江 陈首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