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相逢无处不师生

发布时间:2023-03-29 23:2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龙中奇

我曾在上山下乡年间到达县麻柳公社插队落户,先后在麻柳学区的四个教学点,以民办教师的身份任职初中教学,直到国家恢复高考,考入重庆医学院为止。1978年3月初,我乘坐去重庆的火车,暗想:自己未来的工作是在医学战线,从事乡村教育的履历自此应当翻篇尘封了。


1982年3月初,我从重医毕业回到达县地区,被分配到达县中医学校从事医教工作。到校没几天,我有事去学校门诊部,一位正在中药房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就向我打招呼:“龙老师,来这里坐!”我诧异地问他:“我刚来几天,你怎么认识我?”他告诉我,他姓杨,来自麻柳乡,读初二时我曾教过他。更巧的是,这位姓杨的学生后来读成人教育,我又给他上了《西医诊断学》,我俩成了地地道道的双料师生。


这年下半年,麻柳一位姓刘的学生特意到家里来看望我。“龙老师,我找您找得好苦啊!我1979年秋考上重庆水电学校,知道您还在重医读书,1980年秋我到重医院本部去找您,费了很多周折才打听到您已到了实习基地。后来得知您毕业后在达县中医校工作,这才好不容易找到您家里来哟。”我握着这位弟子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回忆1975年至1977年阶段,我与一位姓王的老师共同教一个初中班。这个班第一学期时,好几个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和王老师把心思全部放在学生身上,认真备课,耐心教学。如遇因经济困难失学者,我俩就风尘仆仆地跑到学生家中去探访,苦口婆心地给家长做工作,甚至用给特困家庭减免学费的举措来让学生重返课堂。由于我俩坚持不懈的努力,“文革”结束后,这个班在高中升学考试中,升学率名列麻柳全区第一名。


这可能是师生之间相互印象深刻的缘故吧!


1984年7月初,我送中医校三年级若干学生去通江县实习。任务完成后,去一家饭馆准备就餐时,又遇一位已在该县畜牧局上班的年轻人招呼我。原来他姓赵,是我曾在1974年教的学生。异地师生相会,自然亲切无比。


1995年夏天,我出差去成都省卫干院学习,又逢一位年轻人招呼我。他姓蒋,是我1977年下半年教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学医学检验,当时正在省卫干院读专科。他毕业回达州后,从事卫生执法工作,常常与我保持着联系。


在后来的医教生涯中,我多次遇到来自麻柳的弟子,他们对我说:龙老师,您在麻柳时教的某某某,是我的什么人,他们常常念叨着您!此时我才真正感到:在麻柳教书的时间并不算长,却有一种师生无处不在的幸运。


还有一位已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档案局的谢姓学生,每次从昆明给我打来电话,至少都是好几十分钟,常常回忆当年我教他们的往事。有一次,还把我在上音乐课时教他们唱的歌在电话那头唱给我听,我不禁热泪盈眶。


退休后我长住重庆。想不到,我在麻柳教过的学生后来也有在重庆市主城区工作的。十来天前,他们几个约到一起,到我住的小区附近与我相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兴有浓无减,一口口的“麻柳腔”,一颗颗的弟子心,仿佛相会的地点根本不是在重庆,而是在家乡!


人生好比一本书,一页页地镌刻着生命的轨迹。当轨迹的方向有变更的时候,也就是这本书翻页的时候。然而我在农村从事的普教工作之篇,却总未随着我轨迹方向的改变而翻页。当年的师生情怀,互铭心中,当年的弟子,无处不逢。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