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风土民情相沿成俗 移风易俗与时俱进(三)

发布时间:2022-10-19 15:5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生育习俗


催生 已婚妇女生第一胎是件大事,双方家人都极其关心、重视,此乃古今人之常情。就一般家境而言,特别关注孕妇的饮食、冷暖、劳作、休息……女方还要筹办产妇“坐月”的吃食、婴儿的穿戴、配饰……临产,孕妇的母亲(母逝则由婶、姑、嫂)提着鸡、蛋、糖、醪糟(甜酒)去探望,叫做“催生”。男家也得做助产接生及“打三朝zhāo”宴客的有关事务。

接生 分娩风险很大,尤其是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妇女生孩子的整个过程多在家里完成,个别老太婆既无专业接生知识,又无卫生常识,用极其陈旧简陋的方法接生。如遇难产,则用挤、压、抱、背、坠,以及鸣鸟枪、摔罐子惊吓、将捕鱼网撒在蚊帐上、撑镜子,请端公、巫婆扛神、画符驱鬼等极不科学的方式助产。产妇备尝人世痛苦,正如古话所说:“儿奔生,娘奔死,阴阳只隔一层纸……遇难产,娘命悬,九死一生苦难言……大出血,气血昏,娘儿母子两离分……”为婴儿处理脐带不当,导致婴儿遭遇“七天风”“四六风”①死亡率相当高。据《达县市北外乡志》309页载,“张金村上湾刘某某生十一胎,无一存活,多数死于襁褓之中。”产妇死于难产及产后大出血者亦不鲜见。

报喜 头胎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上午,生男,女婿提只大公鸡,生女提大母鸡去婴儿外婆家“报喜”,(俗称“敲钉锤②)”炳花烛,放喜炮,请婴孩外爷、外婆到堂屋受拜。并商定“打三朝”的日期,双方作相应筹备。若婴孩外爷外婆不在世,则由其他长辈代受拜。

洗儿礼 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洗儿礼”,达州人通称“洗三”。一般由婴儿祖母或婶、姑用端午节备有的枯菖蒲、艾蒿、蒜杆等熬煮的水,待温度适宜时给婴儿洗澡,有的边洗边唱祝福词:“先洗头,当王侯;再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脸蛋,作知县;洗洗沟,当知州”。还拿事先准备好的熟鸡蛋,在婴孩的头上滚动,又念“滚滚头,一生吃穿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很多乡民认为孩子是“送子娘娘”送来的,孩子出生第三天她要来探看,见孩子干干净净,家里又请客庆贺,认为这个家庭疼爱小孩,就放心离开,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反之,认为这家不喜爱孩子,就会把孩子带走(夭亡)。由此,人人都殷望孩子无病无灾,易养成人,所以贫富人家对所有新生婴孩“洗三”之俗极其重视。

打三朝 旧时,不少人说“女是赔钱货”。不仅生养操劳,出嫁要办嫁奁,生头胎也要送礼物,“打三朝”古代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办。清代起由双方测订“吉日”举行。达州城周普遍把打三朝称为“送粥(zhōu)米”:是日上午,产妇的母亲率领至亲和相好邻居的女性,一般七八人,手提背揹产妇“坐月”所吃的鸡、蛋、糯米、糖、醪糟和婴孩的穿戴去产妇家恭贺。粥礼丰简按家境而论。富豪人家雇力夫抬成双的抬盒,扛成双的“挑子”,人夫轿马一大路,除送一般食品和婴孩衣着之外,另备有小孩配饰的金银首饰。据我所知,民国初年,邻居独子张XX娶李姓富户独女为妻,李氏生第一胎儿子,李家“送粥米”还抬有8捆猪边油,乡人称赞不已。

“送粥米”这天,男家亲眷及相好邻居的女眷也送礼来恭贺作陪“喫红蛋”。

办满月酒 婴儿出生第30天称为“满月”。婴儿母亲或把孩子抱出屋在院子走走,向邻居“报到”,家里添人进口;或把孩子揹起去外婆(爷)家“探亲”,个别人家“办月酒”宴客。

剃满月头 旧时,男婴“满月”要去请手艺好、剃头刀锋利的理发师(剃头匠)“剃胎头”。理发师收到工钱(红包)之后,把胎发拧成团抛上屋脊,口念“吉语”:“胎发随风刮,活到八十八;胎发随风走,活到九十九。”另寓意孩子以后能登高、有胆量、能享高寿。有些地方奉行男婴满100天才去“剃百日头”,不能把胎毛剃光,在头顶心或近脑门处留一撮,俗称“桃子头”“桶盖头”“米囤头”。还有些地方把胎发搓成一个圆球挂在床檐正中,寓意孩子长大后,胎发还挂在母亲床上,可以永远受到母亲的护佑;或用线绳将胎发盛入金银小盒,或用彩色的线结成绦络,起辟邪作用;也有人将胎发用红布包起来,缝进小孩的背心或夹袄中,寓健康成长。

抓周 据《幼学琼林·老幼寿诞》载:“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经考证,古代,婴儿出生第三天要洗身,并招待亲友吃“汤饼”。权威工具书《辞海》释“汤饼,汤煮的面食,有驱寒作用”;“晬盘”这个“晬”字是“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之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婴儿满周岁时,用晬盘弓箭、珍宝、玩器、针线等物品让婴儿抓取,以卜其一生的志趣。”我们达州“吃汤饼”之俗罕见,但婴儿满周岁举行“抓周”活动有之,特别是富户相当重视。大人会在床前、炕前陈设大案,摆上一些代表各种职业的器物,比如笔、墨、纸、砚、印章、算盘、账册、首饰、花朵、吃食、玩具等。女孩还要加摆勺子(餐具)剪刀、尺子(及其他缝纫用具)绒线。然后在没有任何诱导的情况下,小孩由大人抱着让其来玩这些物件。家长根据小孩先抓什么来测卜孩子的志趣、前途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比如先抓文具,则意味着长大以后必定是文人;先抓了印章,则意味以后官运亨通;如果先抓的是算盘,则说明他以后善于理财,是个生意人……如果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勺子等炊事用具,则说明长大以后心灵手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假如小孩先抓吃食、玩具,众人千万不能斥之为“好吃”“贪玩”,而是把它“圆”成一项美好的祝愿,比如说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善于享受生活”,等等。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周岁之际,便对小孩给予祝福。

戴长命锁 旧时,民间流传小孩要过“三关”才基本算是“人”之说。所谓“关”即大道的“关口”,人成长的“关隘”“关碍”。第一关即前文所说的小儿“筋风”。第二关是“痘麻关”。“痘”是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小儿患麻疹病极多,俗称“出麻子”“出痘子”,农村病儿因麻疹并发肺炎等其他病死亡率高。据史籍记载:1920年,达县麻疹发病4847人,死3781人。最威胁人的“关口”是一种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天花,俗称“出滥痘子”,“轻则面麻,重则眼瞎,不死都要脱层皮”。清朝中期,民间用吹苗预防,危险性仍然很大。其后,从欧洲传入牛痘接种较为安全。清光绪九年(1883),达县设“点痘局”始种牛痘。收费太高,贫苦人家无力种痘,天花仍然肆虐,不少儿童死于此病,成人也难幸免。我表兄李××、邻居朱××患天花,成为“麻子”。令我实在难以忘怀的是1945年农历二月,同学张××的父亲30多岁,当“背老二”背黄表纸上陕西,走到平昌县镇龙关患天花,住进栈房,卧床半月九死一生。多靠栈主请医医治,奉汤药,悉心照料,脱险之后,雇力夫用滑竿历时两天把患者送回老家。家人及乡邻感激不已。

第三关指的是白喉、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等疾病。对小儿危害也相当大,父母操心不已。加上一些巫师蛊惑说小儿除了有“三关”之外还有“煞”——厉鬼恶煞作祟。说什么产妇死了埋在不当的地方受三年日光月华变成“产后鬼”或“草狗大王专门吃细娃儿”。我小时候听说草狗大王,头发直立,打寒战,睡觉做恶梦。巫师又谣传儿童夭亡要埋在荒郊野洞,否则要变成“痘子鬼”,来村庄“找替胎”。我小时居住那里就有叫“痘子鬼坡”的地方,从不敢到那儿去牧牛捡柴。小儿要避灾祛邪就要戴(带)长命锁。长命锁,又名“寄名锁”。它是挂在儿童脖子上的装饰物,在清代、民国时尤为流行,20世纪60至70年代尚有小孩佩挂这种饰物。避灾祛邪,“锁”住生命。故有许多小孩从出生不久就挂上了饰物,一直挂到成年。当今一些寺庙的宗教文化用品摊上还有长命锁出售。

长命锁是由“长命缕”演变而来的。佩戴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五色丝绳,取辟邪纳福之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种丝绳被许多妇女戴到手臂上,逐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当时由于战争频繁,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就采用这种佩戴五色彩丝的方式来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外,男子也可佩戴。“长命缕”的制作也渐渐变得复杂,除丝绳、彩线外,有的还穿上珍珠等物。到了明代,通常只有儿童佩戴,“长命缕”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只为儿童佩戴的颈饰——长命锁。

长命锁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制成,它的造型多做成锁状,锁面上常镂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玉堂富贵”等吉利的祝福语,另一面则雕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我国传统图案,要等到结婚时才取下来。

近年来,不少儿童、少年、青年佩戴类似“长命锁”的饰品,祛病求吉。

(未完待续)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