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通川区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

发布时间:2022-10-08 16:1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杏

近年来,通川区认真贯彻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培育一个优质项目、壮大一村集体经济、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全力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壮大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一村一项目”成为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力举措。

强化要素保障 提升发展质效

走进位于碑庙镇锣鼓村的巴晓白茶园,一垄垄茶树正茁壮成长。很难想象,在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成片撂荒的土地。

锣鼓村支部书记李毅告诉记者,自从村民陆续外出务工,村里许多农田渐渐撂荒,时间最长的有近20年了。

如何让被荒废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碑庙镇眼光向外,决心通过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盘活。

碑庙镇的底气,源于通川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发展的要素瓶颈,通川区先后出台《乡村产业扶持奖补办法》等系列政策,探索建立低质低效经济作物动态退出机制,加大土地指标、财政投入、税费金融等支持力度,安排乡村振兴资金9.6亿元、保障农业产业用地448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碑庙镇通过入户调查、召开院坝会等方式,深入宣传各村集体流转、承包、使用土地各项政策,获得村民的广泛支持。

2020年底,锣鼓村成功引进四川巴晓白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白茶产业园,流转土地1000多亩,并依托茶业企业、专合社等,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订单农业、土地入股等多种经营模式。

同时,村集体经济积极融入产业发展,负责日常种植管理、劳务人员组织等,公司则负责深加工、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形成了共同管理、按股分红的合作模式,当地村民也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们的白茶已进入收获阶段,今年春天进行了初采,预计今年产值将超过100万元,现在我们正在抓紧茶园的二期建设。”四川巴晓白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德雷说,茶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好政策,不仅是土地流转整合之后产业发展方便,园区的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更是依赖政府的支持建设。

“我们将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做好园区水、电、路、讯等设施配套,现在光是在巴晓白茶园内,我们的生产道路就修建了5.7公里。接下来将会根据种植规模,进一步完善白茶基地的基础设施。”李毅表示。

据了解,通川区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化零为整”6.6万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机械化,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链条式发展。鼓励代耕代种,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减少撂荒地1.6万亩,粮食播面达48.43万亩,总产量达18.6万吨,打造“一李两莓”等现代农业示范园19个、特色产业基地300余个。

强化项目领航 增强发展动能

在北山镇石龙村产业示范基地,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晚秋生产。

石龙村的水稻以酵素为特点,远近闻名。酵素水稻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促进水稻秧苗茁壮生长, 同时还可使最终加工出来的环保酵素口感馨香独特,具有绿色、自然、生态、安全、环保、健康的特点。

“酵素水稻含有多种营养价值,加工后每公斤售价为16元左右,不愁销路。”北山产业园监事赵炯表示,去年试点生产出来的大米一经上市,就取得良好市场反响,今年将继续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打造优质酵素大米品牌,让酵素水稻真正成为通川乡村振兴的又一张新名片。

“今年我们平均亩产达1000斤。”这两天,赵炯刚组织30余台收割机下田,将近百万斤酵素水稻颗粒归仓,又立马组织8台播种机,开始播种起秋马铃薯,忙得连轴转。

“我家有7亩地,每亩地流转费200元,光这一项就能进账1400元。另外我还在产业园里打工,按每天60元的工资标准算,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一万多。”68岁的石龙村村民周洪润笑着说。

作为“一村一项目”中少有的“多村合一”模式,北山镇粮油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借地生财等方式,丰登村、石龙村、铁佛村组团发展,环绕北山场镇种植酵素水稻,充分体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培育壮大示范产业。

产业兴催生百业兴。为做好产业振兴发展,通川区着力增强产业项目包装策划、宣传推介、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

“酵素水稻项目申报之后,我们立即开了联席会议,对项目进行一系列评估。”据通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项目一盘棋”工作思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发改、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投促各司其职,明确中心村集约连片、特色村做精做细等发展方向,通过村集体商讨、乡镇把关、部门会审“三上三下”程序,择优策划包装特色项目84个。

此外,为提高项目落地率,通川区还制发专项工作方案,结合中省市财政扶持村项目督导工作,全覆盖开展调查问效,采取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方式专班推进。同时借智川菜高新技术产业园、市农科院,邀请川大、川农大等专家教授及行业技术能手共同组建专家服务队,为项目集群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排好“红色雁阵”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冬草莓栽种的时节。在磐石镇场坝村台湾牛奶草莓精致采摘园的草莓大棚,村民们加班加点栽种冬草莓。

不久前,“草莓大棚”还迎来了水稻的丰收。水稻+草莓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是四川省苏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苏乾证的“发明”。草莓田土质肥沃,水稻秧苗生长早期有大棚保温,不仅可以增产,大米也具有质优味美、软糯香甜等特性。

回忆起2014年刚到磐石镇时的场景,苏乾证十分感慨,“那时,磐石草莓名声在外,但普遍存在卖相差、口感不佳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苏乾证引进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理念和先进草莓种植技术,搭建起连片温室大棚,对草莓进行品种改良和技术优化。

苏乾证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扩展种植面积至5000余亩,带动10余个农民合作社、10余户种植大户、100余户农户种植草莓及果树,吸纳长年务工农户120余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像苏乾证这样的“领头雁”,在通川区已形成“红色雁阵”。

通川区深入推进农村党建“红色雁阵”行动,利用村“两委”集中换届契机,选用78名优秀农民工、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育家庭农场1882家、农民合作社43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认定职业农民237人。

截至目前,通川区104个行政村共申报特色项目89个,项目已落地实施79个,涵盖种植、养殖、农文旅融合、中药材粗加工、食品加工等各方面。随着“一村一项目”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的功能价值将被进一步发掘,产业链条也在进一步延伸,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实现。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洁 刘欢


来源:掌上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