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续缘

发布时间:2021-08-06 10:5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谭杰

我加入县作协纯粹是一个无心之举。六年来,从第一篇文章见诸报端,到现在时不时有文章在全国各级各地报刊上发表;从一个没想过当作家,到现在成为开江县作协的副主席;从开始写文章很忐忑,到现在散文集即将出版,一路走来,收获很多,感慨很多,快乐很多。然,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印象极为深刻,也正是有了文章的第一次刊发,给了我开始写作的信心,也鼓励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一直坚持到现在。

2014年7月,从来没有投过稿的我偶然参加达州晚报的一个征文赛竟然获奖了。严格来说,获奖散文《多做事是占便宜》一文并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投稿,我只是把平时的一篇心得随笔当做了稿件,只因与参赛主题比较吻合。时任县作协秘书长,现任县作协主席林佐成,以为发现了一个人才,于是,他不厌其烦,不断动员我加入县作协。但我知道加入作协肯定是要有作品呈现的,采风也得要交“作业”。对于我这样一个随心随性的人来讲,诸多要求太过束缚了,同时也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离文学创作的要求甚远,于是我再三婉拒其好意。然,我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却被人家当作一个人物再三邀请,感动之余,2014年底我加入了县作家协会。

成为县作协一员,不可能在这支队伍里混吃混喝混采风,如此,内心的忐忑可见一斑。2015年,县作协组织到龙兴山采风。活动结束后,诸多文友以诗词或散文在写作群里交流,精彩纷呈,异常热闹,让第一次参加采风活动的我担心没得作业可交而惴惴然。思虑再三硬着头皮写了一篇散文《龙行山游记》,算是交了采风作业。有文友看后觉得不错,建议我投稿。我那时不知道可以投到哪里,平时见文友们常常在达州日报刊发文章,于是我按图索骥投稿达州日报生活周刊,没想到主编蒲建国会很快回复我。因我的名字比较男性化,编辑也不能透过名字知晓作者还是美女一枚,说话也没体现出怜香惜玉,毫不客气地揶揄:投稿格式都不晓得。第一次投稿,心里本来就没底,一下子就有点懵了。我怯怯地询问,需要什么样的格式?很快蒲编辑又回复了,罗列了作者投稿需要提供的相关信息。事实上,报刊对投稿作者的相关信息都有要求,投稿时一并附上,避免了与编辑往来交流的麻烦。

时隔一年,县作协邀请蒲建国给作协会员做了一次讲座,那次讲座,蒲主编讲了投稿的基本格式与要求,让大家明白了正确的投稿格式,还会提高稿子的用稿率。蒲主编的一席话让我明白了之前他为啥对投稿格式要求那么严格。虽然因第一次投稿而被主编戏谑不懂投稿要求而重新投稿,但好歹是刊出来了。得到正式刊物的认可,我长吁了一口气,心里比较踏实了。文章有了第一次刊发,给了我极大的自信,从而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那时的我还没有接触到其他报刊,达州日报是我唯一的练笔之地,我陆续又向达州日报投稿。时隔一月,第二篇散文《月下荷》在达州日报生活周刊“西窗·文心”刊发,并被编辑标注为“美文赏析”,这给了我极大鼓舞,心生窃喜。

如果说曾经有那么一点点文学爱好,也在工作、学习、结婚、生子的过程中消磨殆尽,日子就在焦头烂额油盐柴米中悄无声息地溜掉了,曾经那一点点文学的爱好被工作家庭所羁绊,在人生的匆匆步履中碎了一地,在文学的土地上荒芜着,在时间的空隙里悄悄蛰伏着。时间用那双温润的手抚慰着那颗逐渐安定下来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唤醒了那颗沉睡的文学种子,是达州日报给了这颗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达州日报对我不离不弃、鼎力扶持,造就了我,给了我一方展示的舞台、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是我开启文学之船的启航地。

文章每一次见报,我第一时间欣欣然发个朋友圈。有一次,一个资深作家朋友在我的朋友圈留言:不错哦,头条呢。我不明所以,不好意思地问什么是头条?见我如此孤陋,朋友直接扔过来一个白眼。我赶紧问度娘,待明白过来,我又乐了。更没想到的是我正式投稿的第一篇散文《龙形山游记》,2015年被收录到《开江年鉴》。文章的发表以及被年鉴收录给了我鼓励和信心。此后,虽不勤于笔耕,但陆续有作品在国家、省、市、县各级报刊上发表,产量不高,但所投之稿几乎篇篇选中,其中不乏报刊版面头条和美文赏析,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让每一个晨起与日落都如沐花香。《梦回云龙桥》和《扇烟盒子》收录在《开江记忆》,《心中的舞台》在2019年被《开江年鉴》收录,近二十多首诗词收录在《诗意开江》,多篇文章收录在《女子文集》,还有作品入选本土教材等。到目前为止,我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作品百多篇。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更是于无声处鼓励我在文学的这条道路上跋涉不已,笔耕不止。

对于写作上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有一个人比我还开心,那就是我父亲。

七十年前,刚出校门的父亲,与同样年轻的通川日报(达州日报前身)相遇,怀揣一颗热爱文学的心,在工作之余经常给通川日报投稿。报社觉得父亲的文笔还不错,把父亲聘为通川日报的通讯员。在那个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报社把近期要开展的重要工作提前告知通讯员,通讯员们便围绕报社的工作中心展开写作。此外,父亲还醉心于诗歌创作,写了很多诗。在那唯成分论的年代,父亲的爱好被一些别有用心,一心想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人利用,说父亲所写的东西都是毒草,把父亲发表的那些文稿收集起来,交到主管部门。尽管组织经过调查还了父亲的清白,可无端遭此猜忌,父亲那一颗滚烫的文学之心被浇上了一瓢冷水,心灰意冷的父亲站在西河桥上,将自己所有文稿撕碎,随风而撒。父亲与通川日报的缘分戛然而止,那颗热爱文学的心,也如那些被撕掉的诗文,成了碎片儿,随汤汤河水,一泻而下,一去不返。

父亲尽管不再从事写作,但那颗文学的种子根植于心,将满腔热情与才气转移到他的教学工作,潜心传道授惑,所教语文学科深受学生喜爱,更是培养了后来在各行各业小有名气的单位笔杆子。父亲曾经给我讲过,有一年中考前夕,关注实事的父亲敏感地预测中考作文会跟越南归国难侨有关,考前就让学生练笔了。果然,当年的作文题目是《给越南归国难侨的一封信》。在那个文化信息都比较匮乏的年代,许多人都不知难侨为何意,还以为是一座烂桥呢,闹了不少笑话。为此,父亲背上了考题泄露的嫌疑,相关部门还进行了调查了解,对此,历经风雨的父亲付之一笑。

我是父亲生命的延续,我想,我也延续了父亲对文学的热爱。冥冥之中,仿佛与达州日报有种某种不解之缘,阴差阳错,我接过父亲爱好文学的接力棒,让我因文字与达州日报相遇,续上了与达州日报未尽的缘分。

流年如梦,光阴似水。蓦然回首,才发现达州日报早已深深植根于我的心底,与我无法分离。我与达州日报一起度过了六七年光景,她见证了我在文学这条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也见证了那些阳光照进心灵的美好,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则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和永久的回忆。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