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巴山诗歌的高地

发布时间:2021-08-06 10:5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陈官煊

达州日报,七十岁了。

按一般说法,七十岁已是古稀之年,然而,达州日报正青春年少,激情燃烧。

达州日报,七十岁了。

按一般规律,是父辈含饴弄孙的年龄,然而,达州日报正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达州日报,七十岁了。

七十年来,我和达州日报如师如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生路上一道美丽难忘的风景线。

达州日报的前身通川报是我人生中认识的第一张报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达一中念书,校址和通川报都在同一条街——大西街。第一次见到通川报是在报社门口的“阅报栏”,报纸报道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读起来分外亲切。后来,听说我们班上一个同学的姐姐在报社当编辑,从此,我们便以崇敬的心情对他刮目相看,由此可见真的是爱屋及乌呀。

我在达一中毕业后去成都念书,面对学校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报纸,心中忘不了的还是通川报,因为她是我认识的第一张报纸,早已铭记在心。

我在成都毕业后去了武汉工作,离家乡越来越远,但恋乡思乡的一颗心却始终紧紧贴着大巴山。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武汉市邮局订阅的报刊目录上见到了通川报的大名,像久别的亲人在他乡重逢,当即订了一份,每当报纸一到便急不可待的读着家乡的消息,一字一句抚慰着思乡之苦。

1962年8月,我从武汉回到老家达县草坝公社当“农民诗人”,这时,我和报社的联系也更多了,我的作品不断的发表在通川报上。也正在这时,谣言满天飞,说什么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家成分贫农),说什么我是在武汉犯了错被开除回家的等等。面对流言,报社通过多方求证,坚持实事求是,继续发表我的作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持这样的包容态度,需要多大的胆识和气魄,需要担多大的风险啊!

1977年,我二度参工进了达城,从此,我和报社在同一个城市,彼此更加了解、更加相亲、更加关注和信赖。报社需要找我做事,我会全力而为,争取交出满意的答卷。上世纪九十年代,报社拟在仙女洞举办全国著名诗人梁上泉和画家蒲心诚的诗书画展,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李明荣先生把整个筹备和会场主持工作交给我办,我以不是报社员工为由推辞,他却坚持不变。我知道,这是报社对我的信任,我确确实实花了一番心思,因为这次诗书画展规格高、影响大,地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员要到现场剪彩。后来事实证明这次活动很成功,下面摘录当时原地委常务副书记张格民先生的几句话为证。那天中午午餐时,张格民端起酒杯到我们这一桌来敬酒,大家见他来了都站了起来。张格民说:“请大家坐下,今天的会议非常成功,领导十分满意,这杯酒是受隆春书记委托代他敬官煊的。隆春书记说,他参加过很多会,今天这个会议组织得最好,要感谢报社和官煊老师。”

事后,有人问我:你不是报社的人,为什么为报社办事那样贴心?我说编辑部的师长和朋友是我永远值得尊敬、信赖的亲人,我有什么理由草率行事呢!

达州日报是我认识的第一张报纸,也是发表我作品最多的报纸。六十多年来,我出版了包括文集七卷在内三十多部诗文集,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倾注了报社编辑们的大量心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达州日报是巴山作家的摇篮,是巴山诗歌的高地。几十年来,走出巴山的作家和留在巴山的作家哪一位没有获得达州日报的雨露滋润?

七十年,随着地域建制的改变,通川报也几度更名;七十年,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也在吐故纳新,但无论怎样,报社的初心永远没变,报社的担当永远没变。

达州日报,我真的很爱你,真的很想念你,你是我一生的记挂,一生的温暖。感谢你无私的爱和包容,给我一生美好的回忆和不一样的人生。

最后,让我从最近写的一首诗中摘取几句作为结束语:想说的话太多太多,倾在水里,能叫大海涨潮;想说的话太长太长,码在地上,能和珠峰比高。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