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四月春耕图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潘鸣


谷雨将至,正是春耕繁忙的日子。置身家乡田野,并没有感受到往昔那一股热气腾腾的忙乎劲,场面上,似乎少了些“大生产”的壮阔气氛。油菜蓬蓬,在胀它的荚;麦穗苍苍,在扬它的花。白色云絮轻若游丝地飘逸在蓝天,斑鸠隐入树丛梦呓一般咕咕啼鸣。举目四顾,田原静悄悄,三五个垄上劳作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


集体化生产时期,这样的大春备耕时日,田野定然是一派轰轰烈烈的忙碌景象。那时,可真是叫作“闹春耕”!生产队的全劳力、半劳力,全都撸起袖子赤着脚投身集体劳动中。


洋芋蒜薹之类的春菜采收了,几个田块一腾空,老犁手扛着铧犁牵着牛就下了田。攒了一冬膘肉的水牯牛腰背滚圆,铆足劲拉犁翻耕;犁把式在牛屁股后头扶犁紧跟,鼓突的腿脚肌腱泛出褐铜色的光。犁把式用手中鞭子象征性地挥绕,时不时吆喝几句短语同牯牛交流。油黑的田泥一垄垄翻卷,如同瞬间凝结的波浪。紧随其后,一队社员列阵跳入田畴,举臂挥锄,将土坷垃一块块捣碎培细,垒成精致的条形厢垄。田口上,放水员立马扒开缺口,引得溪水银蛇一样蜿蜒滑入。亮汪汪的水波寸寸上溢,一个接着一个秧母田,如愿赶着时令蓄水生成。稻种是队里土法选育的,已经浸泡好,只消待到田泥酥软、厢垄平滑,便可撒谷育秧。小春收割季后,全队逾百亩大春水稻的栽插,全都指望那几畦茵茵秧苗。另有一队庄稼汉子,挑着木桶挨门逐户收集人畜粪水,一担一担汇集于集体粪池,为大春生产攒够足量的底肥。肩上扁担闪悠,脚下田埂坎坷,挑粪人担心路上粪水稍有泼洒,会随手摘几片树叶覆盖桶面。粪肥的气息随风飘散,乡人嗅之并不嗤鼻,在他们心目中,那是乡野家常的一味,是人间烟火的一缕。那些体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半大少年,他们也在忙碌:或是蹚入麦田菜地,弓伏腰身一棵棵拔除杂草;或是沿着沟渠疏淘乱石淤泥,为大春灌溉清除梗阻;或是身背手摇式喷雾器,给小春作物喷洒最后一轮防虫农药……昔日的春耕时令,家乡的田野人喧牛哞,紧张匆忙,俨若上演一台紧锣密鼓的乡俗大戏!


眼下的乡野春耕,这样群体劳作的宏大场面见不着了。但我并不失落怅然,我知道,世事沧桑,虽是同一场农事,千年的传统农耕,已有许多令人目不暇接的嬗变。我怀着好奇与期待,往村庄纵深处一步步探访,追寻嬗变的蛛丝马迹。


标美村道旁,矗立一座工棚式建筑,门口吊牌很惹眼——“水稻智能育秧工厂”,隐隐有人声和机器运转声传出。征得门卫同意,我踅进大门参观。屋棚中央,赫然摆放着一台簇新的机器,贴牌显示它是“水稻育秧生产线”。十来个农业工人排列着站在不同工位上,有条不紊地放置秧盘、铺设底土、喷水、落籽、覆土、叠盘……随着节律清晰的“哒哒”声,一块块完成全套填充工序的秧盘源源输出。经过整齐叠盘后,叉车将它们送进紧邻的育秧大棚,安置于多层立体育秧架上。在恒定的温度湿度和科学调配的肥水温床里,谷种安然蛰伏,静待破土发芽。


一旁的工厂负责人见我看得入神,主动上前科普:“这是新式稻秧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1200个秧盘,经过三十多天培育,秧苗即可供应大田移栽。我们这占地仅1亩的工棚,今年计划育秧30万盘,能满足1万亩大田水稻插秧需求呢。”言辞里,透着几分毫不掩饰的自豪。


沿路续行,拐过竹林盘,迎面撞见一头“铁牛”——“东方红”耕犁机。那“钢铁侠”应该是刚完成一番耕作回来,机体还冒着热气腾腾的余温。农家机手蹲在旋耕齿轮边,正用铲子清理附着的黏泥。通过百度得知,这家伙堪称大力士,一天能耕地三十多亩,其效率十几倍于牛拉木犁。它一闪亮登场,垄间地头,牛力人力还能有几分用武之地?


忽闻嘤嘤之声,如蜜蜂振翅。循声张望,只见一架无人机正在低空平缓滑翔,纷扬洒下团团雾霰,大约是在为庄稼地喷洒药肥。不远处的田埂上,一位衣着时尚的年轻后生手持遥控器,正揿动按钮指挥若定。那一份潇洒浪漫,好像是在放飞一只春日的风筝。


当然,田野里再也嗅不到挑大粪的气息。农家肥早已被化肥取代,大春作物所需的各式配方肥料,自有经销商送货上门,以干净利落的袋装形式,储存于种田大户的仓房中……


的确,相比于昔日时光的春耕农忙季,时下的田间地头已不那么“闹”了,少了人山人海的集体忙碌,少了农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艰辛,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笨拙吃苦。新型现代农业,高科技领航,高效率出招,在“静”中蓄“动”,以“无声”胜“有声”,大气的手笔,绘出好一幅赏心悦目的田野春耕新图景!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