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3-01-16 17:5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张黎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思想飞跃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征程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毛泽东同志提出,“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为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毛泽东思想,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显露,为进一步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向上的价值力量与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时代迎来的新的历史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这就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文化沃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思想飞跃,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的多元化,更是在理论境界上的时代化。如果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重要实践原则,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两个结合”逻辑一致,内在统一,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经天纬地之智,汇聚中华文明之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思想资源。《诗经·大雅·民劳》指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邓小平同志就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一词,将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目标确定为“小康之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小康之家”既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宽裕和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又明确了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一种现代化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还时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联系起来。毛泽东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而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大同社会”的政治设想,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都寄托着人们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向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求大同”的价值旨向发展为“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将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同社会”的初步探索落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看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其生成与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意识形态水平以及社会制度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的部分。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同所有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是说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相结合。即便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不仅是内容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学说联系起来,一方面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历程和革命斗争历史丰富了“知”与“行”的现实内涵,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汲取历史经验,分析历史形势,把握历史大势,克服了传统“知行合一”学说逻辑分析较浅的缺陷,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实际上,四个“讲清楚”已经从实践路径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要求。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精彩,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精彩。因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记录着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奋起的峥嵘岁月,映照着中国从苦难到辉煌的伟大传奇,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见证着中国人民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坚定自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弘扬者。

第二,延续文化根脉,做好时代转换。“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既蕴藏着治国安民的中国智慧,又包含着宁静致远的哲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根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旨向关联起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与智慧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联系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气。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气,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历程中开创美好未来。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汇聚磅礴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它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属于现在,它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沃土。更属于未来,它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成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精神底气。“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成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瑰宝。

袁悦 作者系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教师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