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朱洪辉:“全职妈妈”炼成“振兴头雁”

发布时间:2022-07-11 10:1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正值盛夏,阳光充沛,大竹县乌木镇凤山村500余亩的标准化苎麻示范园区、10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长势喜人。

一年来,凤山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可喜的变化。凤山村的转变,离不开村党委书记朱洪辉的带领。作为刚换届的“85后”村党委书记,任职一年多来,朱洪辉用她的新思维带着致富产业进了村,让村民就业在家门。

日前,记者来到大竹县乌木镇凤山村,听朱洪辉讲述发展新思路,了解她的工作日常。

敬业实干 成就“村务能手”

“我想为父亲补办社保卡,请问该准备些什么?”“我给你列个清单……”记者刚见到朱洪辉时,她正在凤山村委办公室,帮助村民解决问题。

“刚才来办事的这位村民在外面打工,父亲因病出行困难,他只能请假回家帮他父亲跑这些事。”朱洪辉告诉记者,接触村上事务3年多来,她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很了解。

朱洪辉(左)为村民讲解科普类知识

1988年出生的朱洪辉,是土生土长的乌木镇凤山村人。大学毕业后,她在外省打拼,凭借着努力站稳脚跟,成家立业。孩子出生后,因考虑到教育等因素,她决定辞职回到老家,照看孩子。

“本来我准备等小孩长大点,自己在家开店做点小生意。”朱洪辉说,2018年,凤山村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村里人手不足,希望她能到村上帮忙。“我当时觉得,反正也暂时没事做,能为家乡做点贡献也不错。”

有在外工作的经验,朱洪辉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信心十足。然而,刚到岗位,她却被方方面面的工作“砸”懵了。“村里的民生事务、农业政策、经济发展等问题都需要考虑。”朱洪辉说,基层村干部工作的繁杂、琐碎,远远超过她的预料,面对困难,她决定沉下心虚心学习,踏实做事。

带着实干敬业的工作态度,朱洪辉快速熟悉起各类民生事务办理,她经常深入困难户、孤寡老人家中走访,尽心尽责地去解决村民的困难。 

3年多的踏实苦干,使朱洪辉成为了村务能手,也赢得了村民和村干部的肯定与信任。2021年3月,通过选举,她当选为凤山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掌管”起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

“新老融合” 催生发展机遇

处理完办公室事务,朱洪辉来到中药种植基地了解情况。“大家干活莫干久了哦,看到天气热了就快点回去。”

“朱书记,你放心,我在这里帮忙看着的。”在这里帮忙的上届村党委书记李胜碧说。

朱洪辉告诉记者,不止李胜碧一人,受她的邀请,上届村干部大部分都还在帮助处理村务,“新老”干部相处十分融洽。

“我们这届村党委常职干部共有5名,平均年龄34岁,其中班子成员年龄最小的24岁。”朱洪辉说,为保证大家能熟悉情况,2021年3月换届后,她专门邀请上届的部分干部回来“传帮带”,让年轻干部戒掉“孩子气”,增强“泥土气”。同时,年轻干部带来的“新思维”也激发出凤山村的发展新动力。

察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在“以老带新、以新促变”的催化下,新一届村“两委”提出许多极具活力又结合实际的致富新策略。

朱洪辉说:“2021年,村‘两委’举办了青年人才企业家座谈会,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共同为凤山村的发展献计献策。有位从外地回来参会的村民提出,他的朋友是四川华百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之一,想发展中药材种植,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种植基地,规模在1000亩左右。”

青年人才企业家座谈会为凤山村带来了新机遇,为让中药材基地“落户”凤山村,村“两委”新老干部一起,带领投资人看地选址,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的方式了解群众诉求,架起企业与村民沟通的“桥梁”。

在大家的努力下,2022年,依托“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四川华百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其中撂荒地800亩),成功建立起大竹凤山中药谷,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多元思维” 助推乡村振兴

在苎麻种植园区,朱洪辉一边查看苎麻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起凤山村的产业发展情况。

“之前,凤山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也没有成熟的产业做支撑。我和村‘两委’干部讨论多次,认为应该先把大家的‘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主动为发展做规划。”朱洪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入户询问群众对村“两委”工作意见

换届以来,朱洪辉和村“两委”干部,在村集体无任何资金的情况下,多方争取资金项目,硬化产业路2公里、生产便道5公里,并为村民引入了天然气,更新了自来水设备等基础设施,为凤山村产业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产业振兴才能促民增收致富。”带着这样的想法,朱洪辉积极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培训,并将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其他村干部。结合当地实际,他们总结出自主经营、村企联营两套发展模式。

“自主经营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农业生产‘代种、代耕、代收’托管服务模式。目前,我们已经与120户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托管土地300亩,种植油菜、苎麻,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村民户均增收1200元。”朱洪辉告诉记者,村企联营则是通过入股产业分红、提供劳务组织等服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既保证了收入,又盘活了集体经济。

“接下来,我们还准备依托紧邻城区的优势,引进更多的企业,在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村集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兰楯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