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达州音乐人(上)

发布时间:2022-05-11 10:4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后,达州出现三大文艺现象,“巴山作家群”“达州摄影人”“达州音乐人”,引发全国高度关注与评价。本文挖掘整理“达州音乐人”。

音乐人:指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方面的人员。作曲、作词、编曲属音乐创作;录制、混音、母带、后期制作一系列工作属音乐制作。

达州音乐简略

古代音乐:上古时期新石器时代,中国出现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七孔骨笛。达州古代先民巴人“勇健好歌舞”,武王伐纣,巴师歌舞以凌殷人。

古代“诗歌”不分,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配有曲调,以供口头传唱。延续相传,《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达州古先民口头传唱的民歌《竹枝词》,又称《巴渝辞》《竹枝歌》,流行于四川东部,汉时即入《乐府》。汉唐时期,逐步演变为七言绝句。其代表作《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县(今宣汉)风俗:“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至元、明、清,《竹枝词》诗风大盛,时至今日不减。古人以精通琴棋书画为雅,但专职乐手地位较低,称为“伶人”。

现代音乐:上世纪初,达州现代音乐兴起。民国12年(1923),革命先躯王维舟留苏归来,在宣汉清溪场创办新群女校,创作《女子解放歌》等三首歌曲,首次引进现代歌曲创作艺术,对中国旧格律、古曲调作大胆扬弃,采用现代歌词,开始现代歌曲创作。上世纪30年代川陕苏区时期,《领导工农闹革命》《拥护苏维埃》《共产主义世界行》等大量现代歌词歌曲产生,凸显出那个时期达州现代音乐创作同社会革命的渊源关系。

现代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歌词在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造句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要入乐歌唱。歌词与诗词开始出现了分别。达州最早的现代歌词,多系诗人创作。

上世纪30年代,王抒情在达县、宣汉任音乐教师,大力推广现代音乐,被誉为“达县音乐园地的拓荒者”。所作《青年抗日从军歌》,登载在宣汉《民权训报》上,其《凿塘歌》至今还挂在老人的口中。

上世纪40年代,作曲家刘雪庵为《达县县立城区第二小学校歌》谱曲,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为《邻水九龙小学校歌》谱曲,熊复作词。那个时期,王抒情、兰河、夏白、胡晓风等人,是达州最早的音乐人,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品产生的社会效应超过同期其他文学艺术作品。胡晓风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新民歌,还创作了《和平先生》《春天的歌》《弟弟,回来啊》等众多现代歌曲。其《弟弟,回来啊》为三部曲,系民国时达州唯一中型音乐作品,重庆《唯民周刊》在重要版面刊载。另有,薛蜂:《萃华歌丛——民歌选集》油印版,《民歌初集》由重庆活路出版社出版。

民国时期,达州无职业音乐舞蹈表演团体,业余团体中以大竹“七七歌咏队”、达县“抗日救亡歌咏团”最著名。不少爱好者闻声而至,跟着学、唱。每逢重大节日都举办演奏会、演唱会、歌咏比赛等活动。曾去宣汉、开江、邻水、万源等地演出。外出演出均以横标为先导,齐鸣队鼓、军号,列队行进,颇具声势。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歌八百壮士》《叱咤风云》等抗日歌曲,还演唱《放羊歌》《牧童短笛》等抨击时弊的歌曲。每唱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围观者整齐地以“杀呀”的呼声响应,震天动地,响遏行云。每当一批批“义壮”开拔前线时,歌咏队即以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其送行,“义壮”则唱新学的《上前线》作答,场面十分庄重、热烈。

新中国成立后,达州的现代音乐更具广泛的群众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只限调式较为单一的齐唱歌曲,五十年代以后,韵律丰富的独唱歌曲渐显强劲。1950年,张艺琴作歌曲《把抗美援朝动员起来》,唱遍达县城乡。1950年12月,宣汉李依若,将马渡乡山歌《苏二姐》,带到川北文联音乐戏剧座谈会上演唱,惊座四方,流传全国。1952年,达县音协创作新歌15首,另搜集改编民歌17首,编印《达县音乐》集刊。1956年,达县音乐教师余德仁创作的《巴渠儿童歌曲集》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发行。1957年,渠县袁炽创作现代歌曲《好一个农村夜晚》《当第一只燕子到来》《这朵花开在幸福家》《草原人们心花开》等十余首歌曲,分别发表在《长江歌声》《岭南音乐》《西南音乐》等刊物上。上世纪60年代,重庆大批知识青来达县地区林场,插队落户,他们喜欢音乐,更添群众音乐创作新力量。大坝林场孟德富作《米仓山赞歌》,在南江广为传唱,省文化局给予高度评价。70年代,渠县宣传队梁长久作组歌《渠江战歌》,受到群众普遍喜爱,三次参加地区文艺汇演,一时间,影响众多音乐工作者大量创作组歌。上世纪70年代,地区文工团《艳山红》舞剧音乐面世,万源、大竹、渠县等相继开始西方管弦乐创作。70年代中期兴起新民歌创作之风,相当数量歌曲借用大巴山山歌旋律艺术创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全省音乐演唱比赛活动增多,1982年,“达城之春”音乐会举办,连续九届,吸引众多群众文艺爱好者参与追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形成达城文化品牌。激发区内音乐专业、业余人员创作热情。杨富兴佳作不断,连续在省获奖,被誉为“巴山作曲家”。由熊昌杰作曲、配器及音乐合成的舞蹈《巴山银耳情》参加全国调演。冯晓阳发表音乐作品百余首,其中7首在全国性音乐评选中获奖,30多首在省级音乐活动中获奖,熊昌杰作曲的大型歌剧《白杜鹃》,1990年获省演出三等奖。1991年李绍统编《巴渠之声》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发行。梅光辉作曲的《将军故乡的兵》,获建党70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奖。陈官煊作词、羊鸣谱曲的《乡音》在1991年亚洲音乐节中国作品(歌手)选拔赛上获奖。渠县新市乡农民陆成、袁成创作的村歌《白云情》获国家铜奖。宣汉文联雷登荣不仅创作音乐作品在全国获奖,还出版了《五线谱与简谱对照入门》《歌曲创作问题解答》。渠县戢祖义创作的《溜溜歌》获全国少儿歌曲新作一等奖。

新世纪后,雷登荣出版《歌曲集》《音乐作品集》,吴飞歌词集《永远的序曲》出版。岳秀峰创作的《九寨沟之恋》等4首歌曲分别获创作奖、一等奖。梅光辉创作的《请喝一杯巴山茶》等6首歌曲,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金奖。郭荣生创作的《梦》获全国优秀奖。曹传和创作的《春雨》等4首歌曲,获“全国少儿歌曲电视大赛”优秀奖、一等奖。雷登荣创作的《是喜还是愁》等3首歌曲,获“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三等奖、金奖。谢伟创作的《久别重逢》等2首歌曲,获全国优秀歌曲优秀奖、二等奖。

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通俗音乐(亦称流行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1984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办,演唱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诞生于1927年的《妹妹我爱你》《毛毛雨》等歌曲是我国通俗音乐诞生的标志,创作者黎锦晖被誉为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通俗音乐开始繁荣。达州通俗音乐发展与全国同步,在歌舞厅兴旺发达。达城不少音乐爱好者自学电子琴演奏,无师自通:第一代电子琴键盘手:杨泉袱、马世良、向小东、罗天泉、张孟、郭亮、廖平等。1984年,达县文工团、地区川剧团组建达州最早的电声乐队,开始在歌舞厅伴奏。1989年刀郎与鼓手吴峥于重庆来到花园舞厅,带来新型的歌舞厅通俗音乐演绎形式,乐队根据原唱录音扒带记谱演奏。“扒带”也叫扒谱,通过听音乐磁带或电视演唱模仿弹奏曲子记谱。扒带过程中,会促进音乐才能全面提升,不少乐队成员通过扒带演练成能作曲、编曲的音乐制作人。自此,达城歌舞厅音乐演出脱离了“嘣嚓嚓”的原始阶段,开始音乐原唱形式的伴奏演唱。

那时达城歌舞厅星罗棋布,有不少学院派歌手:王涛、高涛、石月婷、武晓琴、田均、梅雪、魏梅等。民间歌手:蒲红卫、唐晓卫、张善琼、任燕玲、熊永红、黎娜、张勇、胡红英、王云英、李燕、袁洪彬、张勇、胡刚、张显军、杨琴、姚冬梅、祝江、杜勇、赵琼英、杨梅,李鹏等。学院派歌手与民间歌手将通俗音乐在歌舞厅演绎得淋漓尽致。乐队中天狼乐队较为知名:键盘向小东(队长)、架子鼓徐俊、电吉它刘远德、贝斯曹斌。后来成为中国知名音乐人的刀郎、郭亮、王瀚仪都曾是天狼乐队键盘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州通俗音乐灿烂辉煌。现在,大多数歌舞厅音乐人员仍在从事音乐事业,有的还在音乐厅演唱,有的成为音乐大家。通俗音乐从模仿到成熟,已成为当代不可阻挡的潮流。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