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红岩魂”:指引我前行的精神灯塔

发布时间:2022-01-07 11:5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王晓林


早在懵懂少年时,一部《烈火中永生》,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带我走进“红岩世界”。上高中后,才知道电影《烈火中永生》改编自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于是,便借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作品中塑造的革命者形象于字里行间显现,比“一次性”的电影画面更易回味,也更觉人物形象饱满。借想象的翅膀,我仿佛看到了成百上千革命者在我眼前活跃。真正让我灵魂为之沸腾的,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歌乐山脚的四川外语学院(现四川外国语大学)求学时,真切感受到“红岩魂”的震撼。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与“红岩魂”缘分颇深,白公馆、渣滓洞、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等《红岩》中的遗址就分布校园周围,也成为我大学几年频频光顾的地方。一看见它们,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红岩》里的人物。他们追逐理想、坚定信仰、宁死不屈、英勇奋斗的高大形象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次经过那里,我都会端正伫立,长久注视,常看常思。

多年以后,我决定回趟母校,重走红岩路,去寻根找魂,找到安放灵魂的栖息地。

故地重回,近乡情怯。走进歌乐山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群雕《不朽》。群雕以连环组合的形式表现出烈士们刚毅的身躯、不朽的灵魂。他们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让世人敬仰。在烈士群雕下,是一个封闭式的圆形纪念厅。厅内的四根大柱上刻着烈士英名录,四周圆弧形墙壁上雕刻着一幅大型壁画《在烈火中洗礼》。群雕的后面安葬着300多名革命先烈,他们犹如一颗颗流星,划过天际,照亮寰宇。

值得欣喜的是,我在陈列馆参观时,无意中发现红色经典书籍《红岩档案解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该书分为“解密红岩档案”“解密红色人物”“解密《红岩》小说”三个部分,不仅将红岩历史人物、事件的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还以广阔的视野讲述了在监狱之外中共党员、进步人士在重庆进行的多方面斗争。尤其是“解密《红岩》小说”部分,讲述了多个与《红岩》有关的历史原型人物故事,使我更加深入地读懂了这段历史。

陈列馆内存放着大量历史照片图表以及雕塑沙盘模型等,从中能够系统地了解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建立、发展、变迁过程,以及烈士的生平事迹和他们在狱中斗争的情况。又运用现代绘画、声光技术的半景画馆再现历史画面,营造出身临其境、震撼心灵的效果,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壮怀激烈中所蕴含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从陈列馆出来,沿盘山公路前行,透过车窗,只见道路两旁矗立着江竹筠、罗世文、小萝卜头等烈士雕像。这些雕像静默于此,红岩的英魂感受着如今的太平盛世。如若他们还在世的话,也会感叹现在中国的强大、和谐与安宁。在松林坡、步云桥等地还有一组组烈士诗文碑林,上面刻着叶挺将军的《囚歌》、何敬平烈士的《把牢底坐穿》等不朽诗篇。红岩英魂,长存天地间。

歌乐山,这座英雄的山、不屈的山,依旧是松涛阵阵,低沉的声音清凄婉转,栩栩如生的烈士雕像、错落有致的烈士碑林,在我心中从模糊到清晰,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那时的我,每天清晨捧着书本漫步在烈士陵园里,大声诵读,用我的琅琅书声跟先烈们交谈,诉说对他们的敬意,接受他们无声的教诲。

思绪转换间,已经来到了被称为“活棺材”的白公馆旧址。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的半山腰,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后被戴笠选择作为秘密监狱。白公馆墙上架着电网,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黄显声、罗世文、杨虎城等革命志士都曾被关押在此。无数的革命者在那高墙铁网内耗尽了生命。尽管过去70多年了,白公馆的一砖一瓦、抔土块石仍保留原有模样,但外面的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出白公馆旧址,继续沿盘山公路向东行驶约两公里,一块石碑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刻有“渣滓洞”三个大字。

渣滓洞原是一个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6年12月,被军统特务霸占后成为关押“政治犯”的重要监狱。远远望去,电网密布,岗哨林立,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院子狭窄,外院为刑讯室、特务办公室以及医务室。刑讯室里陈列着吊人的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竹签子、笨重的粗铁手铐脚镣等刑具。看着这些70多年前的刑具,小说《红岩》、话剧《红岩魂》中的一幕幕情景历历浮现在我眼前。墙上镜框里贴着该间牢房关押过的革命烈士的照片、生平介绍和那面由红色被单绣成的五星红旗。凝视这面旗帜,让人热血激荡,心绪难平。展出的《挺进报》蜡纸油印,虽时隔多年,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铁窗诗社”留下的大量诗文和书信,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狱中文化”。这些悲壮绝伦的传世之作,更加映射出先烈们在狱中大义凛然的气节、风骨和视死如归的从容。

1949年11月27日,一个极其黑暗的日子。国民党反动派做垂死挣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0多名仁人志士含恨饮弹,永远地倒在了重庆解放的前夕。那时,歌乐山不知名的小花在秋风中顽强怒放,而今,歌乐山那不知名的小花已开遍了华夏大地。

为纪念死难烈士,1954年建起了烈士墓、烈士纪念碑以及烈士墓陈列馆。后经多次修缮改造,在原烈士墓陈列馆的基础上建成红岩魂纪念馆和红岩魂广场。红岩英烈在红岩魂广场高举起沉重的铁链,把死留给自己,把生留给大地。一群洁白无瑕的灵魂,一群为信仰赴死的义士,他们的浩然正气名垂青史,让歌乐山的松柏为他们礼赞吧!那更是一群革命者为胜利而欢呼的声音——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刽子手罪恶的子弹休想改变他们坚定的人生信仰,带血的枪口,让他们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乌云散开后的彩虹,让后人在举国欢庆中记住了他们的名字。面对那些高贵的灵魂,所有的感动、崇敬和悲愤,都化成了无尽的倾诉,唯有铭记红色的过往才是最好的承诺。在“红岩英烈”中,大竹籍张文端、陈尧伦、游宗相、张永昌、张孟晋五位革命志士,他们的英魂永远活在竹乡人民的心中。

那个黑暗的旧社会一去不复返了,留给后人的是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舒适的环境,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或许容易让人忘记血与火的历史,容易使人懈怠、麻痹。所以,“红岩精神”的传承任重道远,幸运的是我重走歌乐山,再次与先烈们对话,让我更加明白坚强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