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生

大竹中学1996级学生孟霞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时间向母校班主任分享喜悦

发布时间:2021-12-27 11:3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11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全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们领取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授予在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突破和发现的重量级奖项。这些奖项中,有一项是属于孟霞所在的团队。

“陈老师,我所在的团队研究成果‘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近日,身在北京的孟霞第一时间向大竹中学1996级高6班班主任陈绍东老师分享了获得荣誉的喜悦,凭借着在神经病学领域里程碑式的发展,孟霞所在的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听到这一喜讯,百感交集地陈老师由衷地回复:“祝贺你,孟霞!”

正能量的引导

是她科研路上的灯塔

1977年出生的孟霞是达川区渡市人,母亲是原达竹矿务局工人。父亲早逝,全家人对孟霞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

“母亲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孟霞说,初中毕业的母亲曾说,“只要你想读,哪怕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下去。”母亲的支持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华北煤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华北煤炭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母亲的支持下,孟霞在求学的路上越战越勇。

“非常感谢陈老师对我的引导。”孟霞告诉记者,高中时的她成绩并不拔尖,学生的学号是按照成绩排的,班上50多名学生她排在45号。

中学时代孟霞最难忘的是班主任老师陈绍东,陈老师对学生至真至诚,从未因成绩而对班上的同学区别对待,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在那个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年代,陈老师总是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教学。高中毕业册上,陈老师为孟霞写下寄语——“坚持到最后,就会迎来希望。”这段话让她在以后的学医路上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动力和雷打不动的决心。

“2016年高中同学聚会,此时距离他们毕业已有20年,但陈老师仍能叫出每位学生的姓名和学号。”孟霞时常回忆起,清瘦的陈老师站讲台上教授英文的情节,那些画面深深定格在她记忆中。多年来,师生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次得奖的消息除了与家人分享外,孟霞更是第一时间告诉了陈老师。

孟霞孩童时期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她的成绩不断提高。而家人和老师带来的这种正能量成了她未来科研道路上的灯塔,哪怕走得慢,但一路坚持了下来。

如今已是大竹中学副校长的陈绍东,称高中时期的孟霞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唱歌、跳舞、主持节目更是信手拈来,是年级里的活跃分子,“那时考上大学极其不易,学生大多报考中师,因为毕业会分配工作。孟霞却称要考大学、考研、考博。她也曾有过困惑,问我这样的选择对不对?我鼓励她,坚持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从河北到北京

她朝着梦想一路向前

1996年9月,孟霞拿着本科录取通知书来进入了位于河北省的华北煤炭医学院,2001年考取了该校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她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神经内科住院及主治医师,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考博,去北京!”

“当时医院有份医师报,上面有全国各地的先进医学技术,在各项领域的突破,以及名人名言等。在报纸上时常看到王拥军教授在神经病学取得重大成果的新闻,看似遥不可及,又似乎近在咫尺。”在当时的神经学领域里,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要想在神经学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必须去北京!多年的医学经验让她心中的火树银花越发灿烂。

2006年,她来到北京找到王拥军教授,表明了自己有意考取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希望能进入他门下。王拥军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女子,温和地与她立下一个苛刻的约定,考取第一名就收。一别两年,2008年厚积薄发的孟霞考取第一名,成功进入王拥军团队。同年9月,她进入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开始了博士研究生学习。

“王拥军教授是我们的院长,也是我的导师。”孟霞感慨地说,2017年12月她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担任办公室主任,2019年12月她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担任主任医师、副教授。2014年,她所在的王拥军教授团队“缺血性脑血管病医疗质量评价与防治优化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如今孟霞已成为团队的骨干。

2021年是孟霞收获满满的一年,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她参与王拥军团队项目“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且复发率高。“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关键技术与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标,取得系列创新成果。研发了一整套基于影像特征、生物标记物和基因新指标的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技术,使复发率相对下降了37%—73%;创立了以精准治疗技术等规范化应用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进转化技术体系,该体系可使脑血管病1年复发率相对下降28%,致残率相对下降26%,找到了医疗技术向临床转化的有效途径。团队创建了集组织化管理模式、层级化质控架构和信息化数据平台于一体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体系,实现了实时监测和反馈医疗服务质量,该体系覆盖全国2497家医院,有效推动适宜诊疗技术向临床转化应用,使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指标规范执行率相对提高21%。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乙斯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