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尖子山腰的“夫妻学校”

发布时间:2021-08-05 11:3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郝良 社区记者 谢幼林)2021年6月11日,清晨,潘家河畔,薄雾弥漫,鸟鸣山幽。

8:30分,“敬礼!”伴随着铿锵雄壮的国歌声,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达川区石桥镇永进潘家河小学校长胡国荣和妻子杨永权带着三名三年级的学生端立于操场,面朝国旗致礼。

上课铃声响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杨永权带着学生开始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语文课结束后,孩子们抱着篮球冲向操场。“张红,不错哟,你也会三大步上篮了哦!”胡国荣拍了拍张红的肩膀,朝他伸出了大拇指。

接下来,该胡国荣上数学课了,“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看到胡国荣和孩子们进了教室,杨永权赶紧到厨房里忙着去准备孩子们的午餐。

11:40分,“开饭了!”孩子们将手中的笔一丢,欢呼着跑向隔壁教室。当天的午餐是土豆肉丝、黄豆红烧肉、酸萝卜炒魔芋、紫菜蛋汤,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慢点吃,饭还有哈!”杨永权带着满脸慈爱,叮嘱几个狼吞虎咽的孩子。

12:30分,午休。

……

安顿好孩子们睡好后,窗外,鸟鸣声声。

孩子们看到有陌生脸孔在教室外面观望,胆怯中夹杂着几分好奇,边轻声朗读边侧过头来看着窗外的记者。

拍了几张照片后,记者赶紧拉着胡国荣走到操场边。“我们到一边去摆谈,莫影响娃儿上课。”

五年前,记者曾经和四川农业大学的雏鹰支教团队一道来过这所位于达川区偏远山区,距离主城区80多公里的潘家河小学。“胡校长,我记得那个时候学生娃娃都有几十个人哒,咋个现在只有三个学生了?”“乡村里不少孩子都跟着父母进城和去场镇上居住了,到这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再说,我和妻子年龄都年过五旬了,也有些力不从心。”看着两边高耸入云的大山,胡国荣狠吸了一口香烟,瘦削的面孔在烟雾中愈显苍老:“命中注定也好,机缘巧合也罢,我们两口子和潘家河小学结下的是一辈子的情缘,只要村里还有一个学生娃,潘家河小学就会一直办下去!”

操场满是牛羊粪便

潘家河小学位于尖子山腰,四面环山,从学校门前顺坡下行数百米,一条名叫潘家河的小溪在沟谷里缓缓流淌。

“尖子山地处永进乡的瓦石坪、库楼营、崇兴寺三村交界处,学生无论去哪所村小念书,都要跋山涉水,路途遥远。”作为土生土长的库楼营村人,胡国荣对这里的孩子上学难深有体会。1970年9月,胡国荣就启蒙于距家几公里之远的崇兴寺村小,每天读书都要翻山越岭一个小时。1983年7月,平时成绩优异但一上考场就犯晕的胡国荣第三次参加高考,仍未如愿。次年,他来到了潘家河小学,成为一名代课教师。从此,他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9月,26岁的胡国荣迎娶了有初中文化的邻村姑娘杨永权。1991年1月,大女儿胡杨鑫呱呱坠地。“那时潘家河小学只有一个班,学生有18人。”随着打工浪潮的兴起,面对经济窘迫的家庭,一年后,胡国荣背上行囊,独自前往北京打工,只有在春节才会回家探亲。杨永权就一直在家务农,带孩子。

“1992年7月,潘家河停办小学,1995年7月又停办了幼儿班,这下可苦了家住尖子山的孩子们,念书四分五散,上学起早摸黑。”1996年秋季开学前夕,时任库楼营村支部书记的唐先胜找到了杨永权,邀请她重办潘家河幼儿班。

“大女儿5岁半,也该上学了。我把幼儿班办起来,就当是方便我们自己的娃娃吧!再说了,一想到村里的娃娃因为学校停办又得像我们小时候读书那样跑那么远的路,心里蛮难受的。”杨永权给胡国荣打去电话几番商议,最后决定接受村里的办学邀请。

1996年8月下旬,虽然心中猜想过学校的现状,但是当杨永权走进校园那一刻,眼前的满目疮痍还是让她蓦然心惊。“这哪里还是学校啊,操场上满是牛羊粪便,村民们还育上了玉米苗、桑树苗,种上了蔬菜;教室除了外墙的木板壁尚好,里面的篾笆墙摇摇欲坠,龇牙裂缝,教室里堆满了稻草;屋顶上的瓦片掉落许多,晴天还好,雨天就是‘水帘洞’。师生课桌也全部被乡亲搬得一干二净。”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这一幕场景,杨永权记忆犹新。

答应了的事,再难也得干啊。杨永权白天平整操场,打扫粪便,晚上走村串户,动员老乡将堆放在教室的杂物搬走,交回桌凳。听说杨永权要重办幼儿班,村民们又惊又喜,奔走相告。“杨老师,我能帮你做点啥?”乡亲们说得最多的这句话戳中了杨永权的泪点。善良、质朴,性格偏内向的杨永权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心里的感激,只能噙着眼泪,连连点头:你们只要把孩子送来,我就一定把孩子们带好,教好!

没过几天,占用操场的苗子移了,蔬菜拔了,桌凳送回来了,三间教室重新恢复了敞亮。“国荣,教室还需要维修,没有材料,咋个办?”“拆柜子,砍树木!”电话中,丈夫斩钉截铁的回答鼓足了杨永权办学的信心。请来木匠,拆掉分家时的一个大粮柜和一个陪嫁的衣柜,杨永权带着匠人又走进了胡家林地。“吭吭吭——”碗口粗的桉树与杂木纷纷倒地。“我们来扛!”热心的村民不邀而至,赶来帮忙。“我会篾活,我来糊壁子!”“我是瓦匠,我来盖瓦!”“我出竹子!”“我出瓦!”为家门口的学校添砖加瓦,没有一个乡亲索取报酬。“我是睁眼瞎,子孙要想走出尖子山,必须上学!”淳朴的村民,淳朴的愿望,杨永权泪眼婆娑,连声道谢。

村民成了义务的“人工渡船”

1996年9月,停办一年的潘家河幼儿班顺利开学。这一年,杨永权26岁。

“胡国娟、胡国述、张艳娟、潘健华、李松尧、唐成成、唐健健,加上我的大女儿,5个女孩,3个男孩,一共8个小宝贝。”26年后的今天,52岁的杨永权依然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姓名,“孩子们看见胡杨鑫叫我妈妈,他们也跟着喊我妈妈!”

办学初期,学校没有厕所。每到下课,“杨妈妈”就牵着这些孩子去学校旁边的农户潘军家的空猪圈里上厕所。“那间猪圈是在整张石板上凿了一个圆孔,安全。我也是第一次当老师,神经随时绷得紧紧的,生怕孩子们有半点闪失。”

“我来躲个雨。”“我在教室后面剪苕藤。”开学了,家长们放心不下,总是寻找各种借口,走进教室,看看自己的娃儿到底学得怎么样。杨永权心里明白家长的心思,“遇到家长来学校,我都欢迎他们坐在教室后排旁听。教学设施那时非常简陋,教孩子们学算术的时候,我就去把高粱秆截成小段,用绳子串起来,做成小花环,挂在孩子们胸前,让他们随时可以数一二三。”在杨永权的用心教育下,孩子们懵懂的眼神逐渐变得澄澈,性格也变得更加活泼大方。“爷爷,我给您背首古诗!”“妈妈,我给您跳支舞。”瞅着孩子们的变化,家长们冲着杨永权竖起了大拇指。

“遇到好老师了!”消息不胫而走。1997年春季,对面瓦石坪村来了四个孩子读书。“他们读书要翻山越岭,跨越潘家河。”那时,学校不提供午餐,孩子们中午也要回家吃饭。“我带着大女儿,护送几个孩子,一路牵,一路抱,爬坡上坎,每天往返四次。”遇上早晨下暴雨或者恶劣天气,杨永权就提前到校,隔着潘家河,面对瓦石坪方向,大声呼喊:“对面的,今天不读书了——听到没?”“听到了——”直到所有家长有了回音,杨永权才放心地转身回家。有时,突逢暴雨,放学时,潘家河洪水齐腰,水性较好、住在学校边上的村民谢锡金就成了义务的“人工渡船”,帮忙背娃娃们过河。“那些年到底背了多少次,我也记不到清了,反正只要杨老师喊我一声,我就跑到河边去把学生娃娃背到对河去。”如今年过七旬的谢锡金老人在说到这些往事时,满脸恬静,“杨老师为娃娃们读书费了那么多心思,我做那点事又算个啥。”

启蒙恩师退休后帮助教学

1999年秋至2000年春,潘家河幼儿园的学生居然达到了36人!

“去其他村小上小学,太远了,我们不放心。”“娃娃想在你手里念小学。”“你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一年级办起来哦!”家长们紧紧拉住杨永权的手,泪花闪闪,几近哽咽。“我们办!”面对乡亲们一双双期盼信任的眼神,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眸,当时杨永权的哥哥已经帮她在大竹棉纺厂谋到了一份合同工的指标,本可以吃“国家粮”的杨永权最终选择了留在潘家河。

山里娃,上学难。娃娃要去瓦石坪村小,需要攀爬陆层寨;去库楼营村小,需要翻越尖子山;去崇兴寺村小需要翻越辣子岩,无论哪条路线,往返都要近三个小时。此时,胡国荣已经从外省打工归来在石桥镇复兴村小代课,大女儿在中心校念小学,早晚步行回潘家河。二女儿胡杨飞快满6岁了,同样面临去何处念小学。“要把小学办起来,只有逼老胡回潘家河了!”杨永权把这件事和胡国荣说了之后,胡国荣这次可没顺着妻子的想法。“办学校的手续麻烦得很。我代课多安逸,没得半点压力。幼儿园帮老乡把娃儿们带大了些就行了哦!”当时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还不明朗,胡国荣有所顾虑也在情理之中。

“你可以不回来,庄稼、猪牛、俩娃,你全包!我请个老师教一年级,我还是教幼儿班。”夫妻俩几番唇枪舌战之后,胡国荣选择了“妥协”。

写申请,跑部门,买教材,夫妻俩忙得团团转。2000年9月,学校正式招收一年级,周边学子闻讯而来,当期就收到新生20人。“同行的‘大学生’先跑了,李春尧个头小,爬不上瓦石坪那个陡坡,摔得鼻青脸肿,只好哭着回来。你们收下他吧!”本来在瓦石坪村小读书的李春尧被家长带着来到潘家河小学。“我收,我收。娃儿爬坡上坎,我看着也心疼!”小春尧一下扑进了杨永权的怀里。

为了早日获得办学许可,2000年7月,31岁的杨永权脱产来到亭子职高学习。2002年7月,她顺利获得幼师专业毕业证书。

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了确保教学质量,2003年秋季起,潘家河小学开始对外招聘优秀教师,包括聘请培训学校的优秀英语教师,每周两次“上山”教学英语。胡国荣的启蒙恩师——退休教师潘传斌得知学校差老师后,在2005年9月加盟到了潘家河小学的教学团队。潘传斌多年从事小学语数教学,高级职称,教学能力众口皆碑。刚刚退休的老教师居然不顾右腿残疾,寻上山来帮助教学,胡国荣和妻子喜出望外,为他租下民房,作为寝室。在潘家河小学从事教学的日子里,潘传斌老师的饭桌上经常出现一小块瘦肉或是几碗米、几把菜,这些都是孩子们悄悄送来的,让潘老师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每逢春节前夕,乡亲们宰杀年猪,都会去喊老师去他们家里吃刨汤肉。

“夫妻学校”逐渐兴旺

“我们招的一年级新生,不管咋个样,都必须要送到毕业。”当初在妻子软硬兼施的“威逼”下答应回到潘家河的胡国荣在走出了乡村办学的第一步后,对乡村留守孩子的爱心一发不可收拾,和妻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乡村教育事业中。

随着学校口碑的不断扩散,“夫妻学校”逐渐兴旺起来。鼎盛时期,巴掌大的学校居然有在校生106人,5个班级,5名教师。

当个别班级只有三两个孩子的时候,学校就采取复式教学,胡国荣夫妻俩同时担任三四个班的教学任务。毫无疑问,复式教学在备课方面比单式教学要花费更多的心思。“讲授必须简而精,两个年级的孩子要‘同动同静’,尽量避免静坐耗时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夫妻俩身心疲惫、嗓子嘶哑。

“对优等生进行拓展性辅导,对中等生进行策略性辅导,对学困生进行基础性辅导。”因为学生大多数都是贫困儿童与留守儿童,学生底子差,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制定了尊重每个儿童的“差异教学”方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潘家河小学教学质量年年攀升,参加达川区调考,多次名列前茅。2017年春季,六年级“语数英综”平均分跃居全区近九十所学校第6位。潘家河小学成为大山深处引领孩子们在学海遨游的一座灯塔。

由于学校的校舍年代久远,墙体逐年倾斜,安全隐患日渐凸显。2006年秋至2007年春,达县教育局拨款7万余元,拆掉旧学校,原址修建了三间砖混教室,其中一间分隔成办公室、厨房、教师宿舍。同时,简单地硬化了操场;2014年春,看到教室里桌凳破损不堪,胡国荣试着给时任达川区区长的向建平发去短信,请求区政府支持一些学生桌凳。“收到,好好教学!”不久,达川区教科局托人送来5000元,学校用来购买了30套崭新的木质桌凳;2016年1月,在向建平的关心下,达川区水务局派人送来水泵、水管等设备,结束了学校一直“吃水靠挑”的问题;随后,达川区政府拨款重新硬化了学校操场。

由于学生人数年年增加,2007年修建的两间教室早已不够使用,夫妻俩不得不四处租借民房办学。2014年,有热心人士在得知他们的故事后,走进潘家河小学,将学校面临的困难上传到网上。2016年春季,一位爱心人士主动联系胡国荣,愿意捐资50万元,捐建“希望小学”。2016年8月8日,潘家河小学第二次改建正式动工。当年10月8日,崭新的潘家河小学教学楼竣工了,一楼一底的新校舍耸立在尖子山腰。随后胡国荣夫妻出资5万余元,购置了校园安全、教学设备。竣工那天,鞭炮山响,永进学校校长黎玉川赶往潘家河小学作了情真意切的致谢词。

2014年11月,凤凰山下爱心联合会一行来到学校,给孩子们带来了词典、课外书籍、文具、体育器材等物品,还在论坛上发出“潘家河小学爱心助学活动宣传帖”,号召会员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潘家河的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2015年暑假开始,近五十名大学生先后走进潘家河小学,他们不仅带来了衣物、文具和玩具,还为山里娃带来了音乐、美术、舞蹈、武术、剪纸等课程,让山村孩子大开眼界。

“这钱是谁给的?”“干妈妈。”从胡国荣手里接过200元钱后,9岁的胡晶云腼腆地笑着,露出两颗洁白的小虎牙。被孩子称为“干妈妈”的是远在山东的爱心人士、网络主播付桂香女士。2017年秋,她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媒体报道潘家河小学的事后,与其他几位爱心人士一道,不远千里来到潘家河小学看望孩子,还提前转来5000元现金,委托胡国荣给18个孩子每人买一套新衣服。看到大山深处的漂亮学校,付桂香的眼睛湿润了。从此,她开始给部分学子捐助生活费,每人每月200元。直到现在,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干妈妈”。

“孩子们想上学,家里经济又困难,咱们怎么也得帮一下,是吧?”胡国荣至今保存着当年和付桂香的聊天记录,付桂香的声音是那样真诚、柔美,宛若天籁。

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

在胡国荣夫妻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的“宝贝”。26年来,胡国荣夫妻践行着办学初期的初心与誓言。每一位寒门学子,老胡夫妻都倾心相授,不离不弃,点亮莘莘学子的成才之路。

“父母都是智障,生活无法自理,13岁的张兰兰是家里的老大,家里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个6年级小女孩稚嫩的肩膀上,做饭、洗衣、照顾父母和两个弟弟……”这是2016年2月3日的《达州晚报》刊登大学生来潘家河小学支教时采写的一位贫困学生的故事。当记者再次问起文中主人公张兰兰时,胡国荣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和永权与兰兰一家人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缘分。兰兰姐弟三人都在潘家河小学读书。当时,兰兰的妈妈病情每况愈下,天天被关在房间里,家人担心她走出家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三姊妹拖欠学校学杂费、保险费、生活费有七千多元,当时我和妻子去过张家,见到孩子们正在煮饭、宰猪草、劈柴,家中破败不堪。听到说是要收钱,兰兰的爸爸突然变得狂躁起来,大喊大叫:“你们要收钱?我这就去砍树做‘腌肉罐罐’,看你们咋个整!”我们晓得他说的“腌肉罐罐”就是棺材,言外之意就是不打算活了。看着蓬头垢面的三个孩子,我们心里难受不已。最后,我们和兰兰的幺姑商讨了一下,最后只收了一千多元了结此事。兰兰的弟弟张红刚来学校时,歪歪扭扭地站着,话都说不清,读了几年幼儿班,从1数到5都成问题。我们手把手地教,现在孩子念3年级,会背课文,数学题也会做了。在政府的帮扶和爱心人士的持续关注下,张兰兰目前正在石桥中学念高中,她的大弟弟也在那里念初三年级。

26年来,潘家河走出了陆鹏、胡杨鑫、胡杨飞、李小平、杨露、胡丹、余泱泱等20余名大学生。其中,2017年高考,陆鹏以总分64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娃娃从幼儿班开始就在潘家河小学上学,一共念了8年。那时,他特别喜欢数学,我经常为他‘开小灶’。”指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些毕业合影照里曾经在潘家河小学读书如今有了出息的学子,老胡满脸自豪,“这个女娃娃叫胡丹,在成都一所学校教体育;这是陈唐秀,在妇幼保健院当护士……”

“咚!”球进了!三个孩子拍打着篮球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追逐。天色渐晚,得知记者要赶回城去,热情的永权大姐非要拉着记者吃了晚饭再走:“好不容易来一趟,喝点稀饭再走哦!”“改天哈,等他们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一定再来这里和你们夫妻俩好好喝一杯!”胡国权、杨永权和孩子们与记者挥手作别,夕阳给潘家河小学披上了一层蝉翼般的光彩,抬头望去,远山云影横斜。一位乡亲拉着一条黄牛从田野间走过来和胡国权夫妻大声打着招呼:胡老师,杨老师,要放学了哦!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