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冲破贫困的枷锁

——达川区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21-08-04 10:4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商(殷)、周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历史悠久的达川区,现有人口122万,农村人口占总数的80%,而贫困人口高达9.2万多人。作为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辖区,达川区贫困量大、面宽,贫困程度深。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成了达川人世代追求的目标和渴望实现的梦想。

丰收的喜悦

转机发生在2014年。那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达川大地,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行动,在达川这片热土上迅速开展开来……


易地搬迁“挪穷窝”

屋外的天竺葵开得火红,番茄藤在地里悄悄挂上了果。77岁的老人雷彰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自家楼下开了间小卖部,没顾客时爱躺在棕色躺椅上玩手机,见有客人来就连忙起身招呼。“如今的日子过起安逸!每个月能赚点零花钱,新房子又牢固又漂亮,外面还有广场和篮球场,前段时间外甥来了都耍得不想走。”雷彰顺是达川区木子镇工人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受益者,两层楼100平方米的“小洋房”开启了他平静安逸的晚年生活,曾经居无定所的经历也慢慢成了回忆。

因遭遇两次房子垮塌,雷彰顺曾面临一无所有的困境。一套土改时期修的老房子是雷彰顺的老屋,因年岁太久,老房子自然垮塌。雷家拿出所有的积蓄,在达川区申家乡买了一套旧房子后,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又经常将粮食、重物堆放在楼板上,长期负重,楼板被压折了,连带着整个房子垮了。钱没了,房子再次没了,粮食里落满了石子和灰尘,雷彰顺老两口不得已只有投奔女儿、女婿家中,直到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新房建起……

安仁柚喜获丰收

雷彰顺所在的工人村位于达川区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属深沟、丘陵地形,土地贫瘠,交通极为不便。2014年,村子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雷彰顺等283人被认定为贫困人口。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精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到了这个村子和贫困户身边。

2016年,达川区木子镇工人村得到脱贫攻坚优惠政策帮扶,决定修建易地扶贫搬迁点。短短一年时间,一栋栋矮层低密度带花园的小洋房拔地而起,水电气光纤网络“五通”,房顶及房前装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路灯。没过几年光景,工人村总共硬化村组道路17公里,新建生产便民道9.1公里,新建蓄水池19口,新建堰塘2口,新建水渠3400米,全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1060余亩塔罗科血橙、45亩黄桃、15亩青翠李在工人村聚居点周围成片栽种,每逢春天,漫山遍野的鲜花让村子美如仙境。

贫困群众搬进新居

近些年,达川区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保则保”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拆除、靓化、保护,先后投资8.1亿元实施易地搬迁4806户,投资1.1亿元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建房屋203户,投资2.19亿元实施农村危旧房维修改造1.8万户,实现了农村房屋“结构安全、风雨无忧、设施完好、环境整洁”的目标。

产业发展“拔穷根”

近些年,达川区通过深化改革建成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立足村组盘活农民土地、林权、房屋等“沉睡”资产,创新“村集体+种养大户”“股权量化+定额收益”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设立15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累计回引优秀农民工3700余名、培养致富带头人600余名,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4年,达川区道让乡全乡7个村有4个村被评为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耕地分散,8000多人的乡镇,外出务工人员占70%,在家劳动力仅千人左右。

资源贫瘠的边远乡镇,如何走出发展之路?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先后带村民前往陕西渭南、重庆江津考察,以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摆脱道让乡的贫困面貌。

考察过程中,看到渭南、江津花椒产业发展势头正盛,在道让种植花椒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念头在考察组心中萌发了。但是道让土地环境是否适合种植花椒?种植花椒是否能够畅销?专家考察论证后,得出结论:道让的地形、气候等与江津、渭南相似,适合花椒生长。在道让乡发展花椒种植产业,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

“花椒种植对地形要求不高,在平整土地时不需要过多改变土地原貌。此外,花椒树根系发达,能够有效涵养水土,保护植被。”在道让乡党委书记黄兴国看来,花椒种植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种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么种”成为道让人面临的又一个大难题。道让乡耕地分散、劳动力缺失,且全乡缺乏花椒种植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各村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成为了专合社股东、花椒基地的管理者。此外,当地党委、政府远赴重庆江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从育苗、剪枝、除草杀虫到采摘、烘烤,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有效解决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在解决了一系列花椒种植的问题后,道让乡统筹整合每个贫困村120万元的整村脱贫推进资金、5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及非贫困村的20万元发展资金,各村陆续开始种植花椒。道让乡正式走上了花椒种植之路。

靳家坪村是道让乡4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53户贫困户。成立了专合社后,村中53户贫困户全部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成为股东。在2016年、2017年,靳家坪村先后种植了共500亩花椒。

在江津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下,村中人辛勤为花椒灌溉、施肥、除草。看着花椒树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变成了致富的“摇钱树”,村民们是喜在眼里、乐在心里。

2018年5月,靳家坪村于2016年种植的230亩花椒喜获丰收。当年,全村230亩花椒基地所产鲜花椒销售收入5万余元,其中集体收入32000余元。第一批鲜花椒的挂果出售,愈发坚定了靳家坪村村民通过发展青花椒产业致富的信念。

美丽乡村

去年5月,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鲜花椒价格由10元降至8元。为减少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道让乡整合资金在四个贫困村建设了四个烘烤房及一个冻库。各村可直接将鲜花椒及经烘烤房烘烤制作的干花椒运至冻库进行保存,并在市场价格上涨时再进行出售。为拓宽市场销路,该乡积极开展电商培训,以打响道让乡花椒品牌,增加种植户收入。

去年,靳家坪村的500亩青花椒基地全部挂果,共收获2000余斤鲜花椒及5400斤干花椒。冻库里存放的花椒全部卖出去后,靳家坪村村主任靳海林难掩内心的喜悦,“在种植花椒后,靳家坪村已于2018年退出贫困村序列。花椒出售后,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

今年,道让乡又先后在五童坪村、白马梁村、迎河村新发展青花椒1050亩,全乡青花椒种植面积达3050亩。此外,四个贫困村的青花椒预计实现产值将达400余万元。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关键。近些年,达川区重点围绕“一村一品”着力延伸产业扶贫链条,拓宽致富增收的路子,让贫困群众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结合农业产业发展“5+5”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油50万亩、蔬菜40万亩、青花椒20万亩、乌梅10万亩、安仁柚10万亩、优质水果20万亩,并大力探索“脱贫攻坚+电商”“脱贫攻坚+金融”等扶贫模式,形成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扶贫增收新格局。

扶贫干部用真情

从G542国道下车穿过百米巷道,一个宽广的坝子呈现眼前,那里是九岭镇庞家村第一书记张宠奋斗的地方。

2017年4月,张宠主动请缨到庞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到庞家村担任第一书记,对我来说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从机关走入偏远的山区农村,长期与老百姓打交道,我有过短暂的担忧、彷徨。但很快,我意识到担任第一书记肩负的是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神圣使命。于是我静下心来、沉下身去研究村里的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

庞家村共有608户20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12人,属典型的贫困村,基础差、底子薄、土地贫瘠,距城区40余公里,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经济来源单一,除种点传统农作物以外,多数靠外出务工,挣点劳务收入。通过实地摸底,考察研究,张宠与村干部谋划决定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季节,他带领工作队走村串户,推心置腹地向村民讲解规划目标,设身处地与村民算收入账,终于获得村民认可。在他的带领下,村组干部一起考察产业、创新规划、丈量流转土地,汇总亩分,签署协议,除草,翻地,种榨菜,栽花椒苗。目前村集体经济已小有规模,创办了集体专业合作社,全村青花椒种植面积达500余亩,预计今年产青花椒万余斤。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群众的经济来源逐渐多样化,钱袋子也开始鼓了起来,正走在持续增收的路上。

和谐新村

回想任职之初,张宠信心满满甚至豪情满怀,想象着那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憧憬着庞家村脱贫后的面貌。可当初家人的一句话让他犯了难:你走了,孩子怎么办?一开始张宠没想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施行“拖字诀”。任职后,张宠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工作中,妻子也工作繁忙,导致孩子生活无人照料,学业无人过问,成绩直线下降。几番思量下他决定:扶贫与孩子的教育两手抓,将孩子转学到九岭中心校。“原本是一个无奈之举,谁曾想竟是意外之喜,儿子看到我每天在村里辛勤工作,也听话些了。”解决了儿子的教育问题,张宠在庞家村的驻村扶贫工作也因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变得顺利很多。

像张宠一样动真情、用真心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一线的第一书记,在达川区还有很多。

赤心为民寻富路,千山四处沐和风。五年来,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贴近百姓,出思路、找资金、跑项目。1300余名驻村干部,1.7万财政供养人员与贫困户开展“一对N”结对帮扶,人大“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政协委员“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助力脱贫攻坚,贫困村“5+2”、非贫困村“3+2”帮扶机制和非贫困户“1+N”关怀全面落实。

在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就业、出行、教育的路上,扶贫干部们创新制定、总结的一系列经验方法还受到了肯定。“财政因素分配法”“315群众工作法”“民情户户通”等一大批先进经验被中央、省级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巩固脱贫成果实施办法》《探索“奖补”机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到村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四议五公开”》等在全省推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达川区创造性地建立社会救助网络大平台,整合12个救助部门40项救助事项,实现了救助不出乡,只跑一次路,既方便贫困群众办事,提高救助部门的办事效率,又能铲除审批过程中滋生“微腐败”的土壤。此经验做法被被国务院办公厅推广,并被民政部评为“2017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斌 江吉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