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民国前期政局动荡 军阀混战百姓遭殃(一)

发布时间:2021-07-19 16:2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民国元年以来,军阀争权掠地,战乱不休,绥定府(达州)百姓饱受战乱兵祸之患,整得很多家庭亲人离散,天各一方,生死难卜,过着凄惨的生活;害得部分人家破人亡,生离死别,过着民不堪命的悽怆日子。

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当今达州有些年轻人,对旧社会的兵、军队、军事、战乱不甚了解。当今,国际形势复杂,西方阵营妄图阻止中国和平发展,国内极个别“胀饱了不晓得放碗的人”不时对新中国的发展成就说三道四,所以我要多说几句,把军阀混战那段史实钩摭个梗概,激励年轻一代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赓续百年初心,砥砺前行,强国强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一、从军队说起

军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国家政权主要成分,是夺取和巩国政权、对外实施或抵抗侵略的主要暴力工具。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阶级性质决定其军队的阶级性和使命。几千年来,国家都养兵、用兵,强调军队的作用是巩固政权,保障百姓安居乐业。明崇祯三年(1630年)出生于今达州通川区蒲家镇唐家坝石朝门的著名思想家唐甄,“倾其心血”“贯综经史”“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志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耗30年心血著《潜书》四十九篇,其下篇下《仁师》中开宗明义地说:“古之用兵者,皆以生民,非以杀民。后之用兵者,皆以杀民,非以生民。兵以去残而反自残,奈何袭行之而不察也”?“古之贤主,受命于天,为民父母,实有慈心。不握而提,不怀而抱。痛民之陷于死,兵以生之;恐民之迫于危,兵以安之,如保赤子。德者乳也;兵者药也。所以除疾保生也……吾闻王者之师,士卒爱民,以将帅为父母,以将帅为神明。率而用之,强如猛虎;止而休之,柔如群羊。其视敌国,如视父母之雠;其见良民,如见邻里之人。是以战必胜,攻必取,所过无避户之虞,所处无犬吠之警,制之得其道故也”。唐甄之妻反问:“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甄认为:“处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为杀!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①

今天,我们细读唐甄这段对军队、军事、军民关系、战争的论述,明白了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有正义的也有非正义的。非正义战争不仅充满血腥,还是人间的一场浩劫。

清朝,国家的常备武装叫做“兵”,分“八旗兵”“绿营兵”。在入关以前,主要依靠由旗人编组的八旗兵为主要武装力量。满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入关“定鼎中原”后,为弥补八旗兵员之不足,又组建由汉人组成的汉兵。汉兵队伍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也称“绿旗营”,简称“营兵”。八旗兵大部分用于卫戍北京,小部分驻防国内某些要地,绿营兵分驻全国各她。

绿营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多种^②,以营为建制单位,提督(武职从一品)是地方军队最高长官,下设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职官。在京师者称为巡捕营,属步军统领节制。各省设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在四川、新疆设立军标,设专职将军统辖。标下设协,由副将统辖;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领的绿营兵机构都称“汛”,其驻防巡逻地区称“汛地”,亦作“讯地”。各汛在驻境之内的要地设主管军事、报警、传递情报、解送人犯等的兵站和“塘汛”。塘有塘房、烟墩、哨楼、牌棍等设施。绿营兵属政府正规军,其驻防地、兵额、饷银等都有明确规定,不经过朝廷不能更易。

清朝末年,倡办“新政”,编练新式陆军。新军编制规模三个营为一标,两标为一协,协约相当于其后的旅建制,镇相当于后来的整编师。

清康熙二年(1663年),裁撤明末设于通江县毛峪镇的副总府之后设达州营,驻达州城,隶夔州协。雍正六年(1728年)改隶川北镇。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绥定地方紧要,酌改营制以重巡防”,原达州营升为绥定协,设左营、右营,另设五汛。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四川边防需要,绥定协移防四川马边,继设绥定游击营,宣统二年裁撤。

清康熙四年,清政府设太平(今万源市)营,驻太平厅城,隶夔州协。嘉庆六年(1801年)太平营升太平协。为“筹办川省善后事宜”,清军奉命在太平厅竹峪关设防,嘉庆十二年(1807年)设竹峪关营,作为太平协右营,十四年,裁归于绥定协,设竹峪关汛。其后又曾设营,同治年间裁入太平营。

清康熙二年,达州营共有马兵、步战兵、守兵700名驻境。至嘉庆十四年绶定协左营实有马兵54名,步战兵289名,守兵439名。计有职官:左营副将1员,中军都司1员,千总1员,把总2员,外委4员。右营置守备1员,把总1员,外委2员。

绥定协设达县、东乡、渠县、大竹、新宁五县汛,继增设四合镇汛、杨通庙汛、石桥河汛。

嘉庆十四年复设太平营,置游击1员,中军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2员,外委3员,马兵46名,步战兵199名,守兵215名,共460名,马46匹,分驻大竹河汛、罗文坝汛、固军坝汛、竹峪关汛。

清末,各省新军成制,绿营撤走,宣统二年(1910年)绥定绿营兵裁撤。

地方(民众)武装:团练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团练之称谓,但达州境内无文字记录。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达州设兵备副使,集各卫、所的军士及各县署捕快进行操练,以维护地方治安秩序。清乾隆末年,达州民间有“团”的组织,无活动纪录。嘉庆元年(1796年),达州白莲教举事之后,地方当局挑选本土壮丁“练习刀、矛、枪、炮,谓之为‘乡兵’,用佐兵力”。尤以东乡(今宣汉县)桂涵、罗思举^③以创办练勇(乡勇)起家,镇压白莲教倡乱“有功”。其后,桂涵、罗思举官至提督。咸丰年间(1857-1862年)四川受“太平天国”运动波及,继遭云南昭通府大关县人李永和、蓝朝鼎策动的农民暴动入境袭扰,当局饬令各县“速办团练”。绥定各县组建“安黎军”,各乡场购置武器,大场镇组织壮丁百余名,小场镇组织数十名早晚操练,并修筑寨堡,保境自卫。光绪二十年(1894年)始,各县把整办团练作为重要政务。府、县设专门机关组训团勇,筹措经费设常备队(常练),绥定府设“府练营”,又称“练勇营”,置练勇120名,由原清军管带梁辅臣训练、指挥。达县置练勇80名(称“县练”),由原清军退役守备王丹臣训练指挥。清宣统三年十月下旬,绥定各县策动辛亥革命,举行武装起义,达县、大竹民军进军达县城,清绥定知府缴印投降,府、县练勇接受地方民军首领节制。

清光二十年(1894年),大竹县人李绍伊(1851-1912年)在大寨坪组织“孝义会”,组建会党武装“孝义军”。

清宣统三年,孝义军遍布川东北10余县。是年九月,四川掀起如火如荼的“保路运动”,绥定各县保路同志会(分会)组建民军与孝义军同志,通称“保路同志军”。绥定各县“反正”之后,民军解散,李绍伊被旧势力杀害^④。

注:①以上引言摘自中华书局出版社1955年版《潜书》192-197页。

②清军之中还有从事信号、标识、联络的字识兵。

③桂涵:(1758-1833年)宣汉县七里场人,有学识、胆识。清嘉庆元年达州白莲教举事,杜涵组织乡勇随清军镇压白莲教武装“屡立战功”。清道光二年(1822年)升四川提督。道光十三年病逝,赐“健勇巴图鲁”,诰授振威将军。

罗思举,(1764-1840年),宣汉县普光镇人,17岁时去陕西拜师习武,后做了些不法勾当。嘉庆元年,回乡组织团练,配合清军“镇压白莲教武装有功”,升任四川提督、继补授贵州提督,兼署湖南提督,死于任上。

④本文参考清嘉庆版《达县志》,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达州市军事志》。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