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两晋风云说略(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1-07-06 11:2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王敦之乱”,其实是不想与司马氏共天下了,想的是把司马家的天下变成王家的天下。可是,这种想法,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王敦之乱”很快被有勇有谋的晋明帝(司马绍)给搞定了。

公元324年,王敦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后就一病不起。据说,病中的王敦有新想法:上策是:退兵武昌,归附朝廷;下策是:继续进兵,推翻司马氏的朝廷。但是,他的上策,让两位谋主(钱凤、沈充)很不高兴。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放弃当开国功臣的大好机会。于是,有了王敦的临终遗言:先设置文武百官再办丧事。同时,王敦还任命王应为武卫将军,当自己的二把手。这时,王应(王敦养子)就真的秘不发丧,把王敦用草席裹了,涂上一层厚厚的石蜡,浅埋在姑孰的军府里。然后,就和诸葛瑶等心腹之人狎妓纵酒,还做长夜之饮,仿佛没事一般。

有道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王敦的两个手下(钱凤、沈充),一心想做开国功臣,不满意王应的超前享受,就推举王含(王敦从兄)为统帅,再次举起反旗,两人自为先锋,进军建康。王含、王应本是亲生父子,因为王敦没有子嗣,而王含有两个儿子(王应、王瑜)。于是,王应就过继给王敦作为养子。在礼法森严的古代社会,养子也就是儿子,可以合法地袭封养父的封号。妻妾成群的王敦,竟然没有一儿半女,也算是个历史笑话。或许,王敦患有不孕不育症吧。

晋明帝(司马绍)组建了强势的平叛大军,不仅摆出御驾亲征的样子,而且还亲赴前线侦查敌情,研究作战部署。据说,司马绍带领几名亲兵去王敦军营外察看军事部署,被王敦的军士发现,紧急报告王敦,有个金发碧眼的人来探营,王敦警觉起来说:一定是那个黄发鲜卑奴(司马绍),立即派人快马追赶。司马绍急中生智,把马鞭送给路边一个老太婆,又叫亲兵在马粪上淋上水(快速降温),终于成功地麻痹了追兵,得以全身而退。

在晋明帝的战略部署中,王导再次作为大军统帅,一边指挥军队前进,一边为王敦举办丧礼。举办丧礼,在当时是王导的一招高棋,意在消除平叛大军的畏惧心理(忌惮王敦),从而鼓舞士气。王应虽然秘不发丧,但叛军将领还是获得了王敦已死的消息,军心逐渐涣散。这样的两支部队对垒,结果也没多大的悬念。叛乱很快平息,“王敦之乱”就这样画上句号。作为叛军总头目的王敦,最终被晋明帝司马绍剖棺斩尸,其首级悬挂在城南朱雀桥上示众多日。这个朱雀桥,在当时只是一座水上浮桥。为了阻挡叛军,砍掉朱雀桥,晋明帝还心痛一股儿。然而,砍掉朱雀桥,秦淮河顿时成为一道天堑,正是这座朱雀桥维系了东晋的政治生命。这时,我想起,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王”就是指的琅琊王氏,“谢”就是陈留谢氏,一个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一个让东晋在淝水之战(383年)后转危为安。

“王敦之乱”还没有完。前方钱凤、沈充兵败后,带着五万大军的王含、王应两父子选择了跑路。他们投奔的对象有两个(王含堂弟),一个是荆州刺史王舒,一个是江州刺史王彬。但这两父子意见不统一,最后儿子的意见压倒了父亲。他们一路狂奔,去投奔王舒。王舒呢,真有点大义灭亲的样子,把这王应两父子捆绑起来投入长江。用这个毅然决然的举动,与“王敦之乱”划清了界限;同时,也向晋明帝表达了忠心。有道是:人与人不同。江州刺史王彬听说王应要来,还秘密准备小船在江边等候,但王应却没来,王彬为此深感遗憾。叛将钱凤的逃跑经历不曲折,逃到阖庐州(江中小岛),被浔阳(今江西九江)太守周光抓住并砍了脑壳。

叛将沈充的逃奔就有点意思了。沈充在“王敦之乱”初起时,曾杀了部将张茂及其三个儿子。张茂的妻子陆氏,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听说沈充要逃回吴兴(今浙江吴兴区),就散尽家财,集聚张茂旧部,准备杀死沈充为夫报仇。但是,沈充闻讯绕道而行逃过一劫。不曾想,却误入故将吴儒的家里。吴儒笑着说:我可以被封为三千户侯了!沈充请求吴儒顾念旧情、保全性命。看吴儒杀意已决,就威胁说:杀了我,你的家族也将会灭绝。吴儒还是杀死了沈充,提着沈充的脑袋,去建康城领奖去了。沈充的儿子沈劲,因乡人钱举藏匿得以逃脱朝廷的诛杀,在晋明帝大赦天下后茁壮成长,居然成为东晋名将,曾灭绝了吴氏(吴儒)全族,又曾孤守洛阳,在抵御外敌(慕容恪)中以身殉国(365年)。

将王应两父子捆绑起来投长江的这个王舒,有个儿子王允之,就在王敦的阵营里。《晋书》载:从伯(王)敦谓为似己,恒以自随,出则同舆,入则共寝。(王)敦尝夜饮,(王)允之辞醉先卧。(王)敦与钱凤谋为逆,(王)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王)敦或疑己,便于卧处大吐,衣面并污。(钱)凤既出,(王)敦果照视,见(王)允之卧吐中,以为大醉,不复疑之。时父(王)舒始拜廷尉,(王)允之求还定省,(王)敦许之。至都,以(王)敦(钱)凤谋议事白(王)舒,(王)舒即与(王)导俱启明帝,皇帝(司马睿)才知王敦即将谋反。之所以要把《晋书》的这段原文引出来,是因为后世有人张冠李戴,把这个智慧故事栽在了王羲之头上。

平定“王敦之乱”,温峤功不可没。因此,有史家直接把平定“王敦之乱”写在温峤的功劳簿上。看过《温峤传》知道,温峤还平定了后来的苏峻之乱。这个温峤,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王敦之乱”时,温峤是太子太傅(师傅)。当王敦进入建康城,发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就想以不孝之名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这个温峤根本不睬他那一套,一番声色俱厉的演说,彰显出太子的大孝形象,赢得朝臣的满堂喝彩。王敦无计可施,只得退回老巢“遥控朝政”。这个王敦,不知道怎么想的,回到老巢,又向中央要人,要温峤去当他的司马(参谋),估计是把温峤放在身边好趁机收拾。温峤也是明眼人,居然虚与委蛇,跟王敦献计献策来对付朝廷,竟然被王敦引为心腹。他还跟王敦的心腹钱凤整出了兄弟感情。这时,丹杨尹的职位出缺,温峤假意推荐钱凤,钱凤却真心推荐温峤。王敦一锤定音:温峤出任丹杨尹,去好好监视朝廷。殊不知,温峤回来就把王敦的反状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晋明帝。在晋明帝组建的平叛大军里,温峤率领的是中垒军(卫戍部队)。所以,史书上说温峤是“从平王敦之乱”。

温峤的事,后面再说。再来继续说说“王敦的故事”。王敦也是个美男子,弱冠之年成为司马炎的驸马爷。史载,王敦之妻为襄城公主。这个襄城公主,因为避讳唐太宗长女襄城公主的封号,在《晋书》中改称舞阳公主。这两个生活时代相差三个世纪的襄城公主,都被父皇视为掌上明珠,唐太宗曾多次专门下达诏书,要众多公主(20个)把襄城公主当作学习楷模。而司马炎更乐意用物质表达感情,其嫁妆是众多公主(13个)中最优厚的。史载,出嫁时遣送十倍诸公主,陪嫁侍婢百余人。从这个可以看出,司马炎的襄城公主是幺女儿。

两个襄城公主的人生结局不一样。唐太宗的襄城公主,下嫁萧瑀(凌烟阁功臣)的儿子萧锐,坚持到夫家居住,孝顺姑舅,怡然生活,得以善终(651年)。司马炎的襄城公主,下嫁美男子王敦,仍然住在公主府里,让王敦接连闹了两个笑话:一是把厕所里用于塞鼻避臭的大枣吃个精光;二是把侍女递来净手的澡豆当点心吃掉,让豪华厕所的侍婢们掩嘴而笑。这个襄城公主婚后生活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史载:公元307年,王敦外任广武将军、青州刺史。王敦带着襄城公主赴任后,又被朝廷征拜为中书监。回朝途中,王敦借口“道路艰险、寇贼太多”,便把襄城公主丢弃在半路上。从此,史记中便失去了襄城公主的踪迹。从王敦狠心抛弃襄城公主这一点看,襄城公主的婚后生活肯定不幸福,这是又一桩政治婚姻的恶果。跟随襄城公主的陪嫁侍婢百余人,也被王敦全部赏给了手下的兵将。据说,王敦纵欲过度,走路都打偏偏。手下建言保重身体,他干脆把家里的10多个小妾全部扫地出门。

王敦是两晋名士,当然也得有一手绝活。据说,王敦有两手绝活。一是善于品评名士,还喜欢制作名士排行榜,而这个排行榜获得举世公认。有一次,晋明帝皇后(庾文君)的长兄庾亮问王敦:听说您有四位好友,是哪几位呢?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指庾敳),我家的太尉(指王衍)、阿平(王澄)以及胡毋彦国(胡毋辅之)。其中阿平最差。庾亮又追问谁最优秀。王敦答道:自有公论。他言下之意,最优秀的就是自己。原来,王敦还这么自负啊。真是看到过自负的,还没有看见过这么自负的!二是堪称西晋鼓王。《世说新语》载:大将军(王敦)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司马炎)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众)人皆多有所知。唯(王)敦都无所关,意色殊恶(厌恶表情),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座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皆叹其雄爽(鼓王风范)。

晋明帝(司马绍)对“王敦之乱”的善后处理,表现出了一代明君的宽广胸襟,除了王敦的那些亲近党羽,赦免了“琅琊王氏”。王导呢?又由司徒重新改任丞相,而且还被授予三项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难道其他大臣上朝都不穿鞋吗?这个问题,后面再说。(罗学闰(待续)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