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关于提升我市发展竞争力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11 10:1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丁德光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省内外的城市相比,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占比不高。2020年,我市的GDP为2117.8亿元,居全省第七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6%;南充生产总值为2401.0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94%,宜宾为2802.1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7%。而2020年,湖北省的副中心城市襄阳市和宜昌市的生产总值分别为4601.97亿元、4261.4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59%和9.81%。二是产业结构不优,“链式”发展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20年我市的三产比重为18.59:34.01:47.4,而襄阳市为11.2:45.7:43.1,宜昌市为10.8:42.9:46.3;襄阳形成了以汽车为核心产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宜昌形成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我市与之相比,存在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第二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加之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内,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建筑业、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能力不足,缺乏竞争优势。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不强。2019年底,我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7.14%,各县(市、区)除通川区达到71.25%外,均在50%以下,与全国60.60%、全省53.8%的人口城市化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20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85.01亿元,襄阳为1567.3亿元,宜昌市为1391.12亿元,消费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提升。从消费能力上来看,城乡差距较大,2020年达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001元,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876元,且部分县(市、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3000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导致了消费能力较弱,市场活跃度不高。

要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争取将“兰州—广元—达州”高铁建设,渠县、宣汉、万源通用机场建设,达州—大竹、巴中—万源城际铁路,渠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开江宝石湖水库、明月湖水库提能工程等项目一并纳入革命老区振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万州港、达州“无水港”的协同发展,强化交叉持股的方式,加强与万州港的合作,协同打造江海联运体系。开展“百镇千村”基础设施提能工程,抓住机遇做好国省干线公路和县乡道升级改造,推动形成铁路、公路、航运、水运衔接有序的交通网络体系,提升村—镇—县—市的直连直通水平,城区和县域工业园区、重点乡镇、A级以上重点景区快速连接线的高速化、快速化改造,形成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支持各县围绕“宅经济”、银发经济、夜经济、旅游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开展乡村电气化、数字化提升工程,大力建设信息网络、智慧快递、运营中心、呼叫中心等服务设施,打造国家级乡村电气化、数字化示范县。支持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渠县、万源市内的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的纪念设施、红色石刻标语、战斗遗迹分类组合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提升工业质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立足“双城圈”“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围绕“万开云”同城化,主动采取“抱团打捆”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入“中央工厂”理念,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转移的质量。强化产业发展的内外联合、联姻联动,差异化布局,鼓励产业园区之间围绕钢铁制造、锂钾综合开发和微玻纤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工业项目主动配套、延链补链、强强联合。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发展定位统筹1—2个产业发展项目纳入到革命老区振兴专项支持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成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进一步推动万源富硒茶、渠江青花椒、宣品天下肉牛等优势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宣汉县、大竹县、渠县等有基础条件的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市)。

三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推动各县(市、区)依据发展定位、区位地貌、人文自然资源打造有特色的公园城市。争取将高铁建设、公路建设(维护)、水库整修、生态修复等项目纳入到革命老区以工代赈项目。支持宣汉、渠县、达川区、万源市等申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鼓励以县为单位,整合闲置房屋,采取租赁、提供服务等方式打造家庭旅馆和特色农产品,使更多的闲置资源变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鼓励城乡社区围绕产业发展、互助养老、社区治理开展“一对一”共建试点,提升农村社区承载力和发展后劲。支持宣汉胡家镇、万源沙滩镇等乡镇开展“独立工矿区改造项目”的同时,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示范镇建设;将宣汉渡口镇、漆树镇打造成全国巴文化文旅融合示范镇。

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围绕锂钾综合开发、微玻纤新材料、大巴山农产品种植加工、中医药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加快与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孵化企业合作,建设相关产业的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创新城市。建立一批以高层次人才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并给予资金、项目支持。鼓励企业用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留住人才,并给予创新领军人才的项目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人才“县招乡用、县管校用、乡聘村用”的机制。探索农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报酬制度。依托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等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人才+项目”的“定向”人才孕育模式,提升县域人才队伍竞争力。实施“乡土人才”内育计划,采取“政府出资、大学培养、签约服务、学用结合”的模式,重点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员、产业发展带头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作者系达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