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推动“老家达县·宜美达川”建设 乡镇端出特色“硬菜”

发布时间:2024-02-07 10:4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百节镇党委书记 向勇

作为达川区“南大门”,百节镇是百马产城融合发展组团的“主平台”,是做强“老家达县·宜美达川”产业支撑的“重要支点”,引领组团推动“老家达县·宜美达川”建设,百节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方面,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立足乌梅原生资源地优势,结合百马产业新区区位优势,在乌梅产业提质增效、产品丰富多样上下功夫,擦亮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片,全力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

另一方面,开创乡村建设新格局。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宜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积极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与此同时,牢固树立“实干笃行”发展理念,聚焦区委“双争双创”比拼活动,大力践行“四下基层”工作作风,持续巩固“四心”作风教育整顿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当“鸿雁”团队,争做“五星”干部。

石桥镇党委书记 王兴勇

石桥镇是石桥新城的主战场,是双石城乡融合发展组团的主阵地。

将着力在中心辐射中发挥石桥优势。交通大联动。推进达石快速、镇广高速等交通要道建设,充分发挥石桥省级百强中心镇的示范引领作用,放大区域交通枢纽优势,建设辐射西部、带动一域连片发展的石桥新城。项目大提速。加快推进石桥古镇三期风貌提升工程、永进康养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以高标准项目落地推动石桥更高质量发展。产业大突破。依托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电商平台等,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挥“党建+互联网+”叠加效益,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着力在文旅融合中打造石桥样板。擦亮名镇名片。建立健全“一地一方案”保护机制,加大鲁家坪村国家级传统村落、高峡子村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整合文旅、农业、非遗等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扩宽文化传播途径,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打造研学示范基地,改变古镇开发不充分现状,打响石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焕发古镇活力。

不断探源寻根、传承振兴、弘扬新风,为乡土专家、匠师、非遗传承人搭台鼓劲,探索出文化传承新路径、民俗走廊新赛道、农文旅融合新生机,不断优化发展载体,善用新媒体发力、注入新业态活力、开发新IP助力,实现文旅事业规范化、商业化、市场化,让文化元素实用化、品牌化、订单化。

南岳镇党委书记 郑勇

南岳镇将抢抓区委建好达州粮油供应基地,打造川东地区粮油产业新高地的机遇,在明月山粮经产业发展组团建设中唱好主角、当好先锋。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

抢抓机遇谋发展,推动粮油园区蝶变升级。以建设明月山粮经产业发展组团为战略牵引,依托“南大万”10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高效利用高标准农田改造成果,进行“稻蛙”“稻虾”种养和“稻药”“稻菜”轮作,以点带面,联村发展。持续升级“稻田+”立体生态产业体系,通过“一田多收”,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与大树镇、万家镇及重庆市梁平区毗邻乡镇联动发展,开展乡村产业提升行动,联合开发休闲垂钓、稻田打卡游、亲子游等新兴农旅环线。

优化服务暖民心,着力乡村现代化特色服务。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队伍,联动达州东部经开区,配套发展人力资源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做大做强村级劳务服务公司品牌。激活乡村零散劳动力,提供稳岗扩岗服务,促进群众充分就业,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劳动技能水平。规范劳务服务输送,实现产业基地与劳务服务公司联动、产业与就业融合、群众在家门口增收的新模式。聚焦老年群体,探索“空间换服务”模式,将闲置村小改建为社会养老院,以养老院为载体,开展社工、护理等专业人才培育。优化养老院配套服务,联合卫生院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和定期照护服务,逐步实现从“老有所养”转向“老有颐养”,打造省际边界地区新型养老服务品牌。

渡市镇党委书记 刘志航

以区委推动渡市等乡镇抱团发展打造巴河流域特色农业发展组团和推动渡市创建市级重点中心镇为契机,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和先行先试。

应势而动抓提质。聚焦“绿色打底”组团发展要求,以“一园一带一基地”(柑橘产业园、花椒产业带、绿色大米基地)建设为突破,为区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招引引领性业主、提质支柱性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向更高水平前行。

乘势而上创样板。以创建市级重点中心镇为目标,运用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水口庙村、西兴村、白腊坪村、渡市社区、低基坪村、高均坪村串点成线,重点打造、示范引领,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面貌,同步健全污水治理、垃圾储运、道路修护、绿化养护、设施维护“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宜美宜人的乡村新样板。

顺势而为促提升。坚持“特色”要求,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导向,做优“高基坪沙田大米”品牌,擦亮绿色食品这一金字招牌,积极推动1800亩稻田“宜机化”改造,及时建成大米烘干、加工、包装生产线,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粮去壳”。同时,推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直播带货等农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特色产业破茧成蝶。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见习记者 桂丹倪 整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