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七曜山第一场雪

发布时间:2024-01-04 20:56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文猛


七曜山2023年冬天的雪来得晚,当2023年走向最后一公里的时候,七曜山才迎来冬天第一场雪。


去七曜山看雪,牵挂着山上的朋友朱廷胜,他的李子坡,他的农家乐,他的中药材。雪落七曜山,瑞雪兆丰年。2023,朱廷胜和他的乡亲们有预期的收成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不是奔着桃花去的,到七曜山的时间已经是2023年9月初,奔着山上晚熟的李子,山下晚熟的李子已经谢幕,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李子的影子。听说七曜山的李子正红,种李子的是一个返乡的农民。


在七曜山下重庆万州区普子乡土庙村,果然看到一坡坡李子林,李子树上挂满脆红李,如一串串翠红的玛瑙挂在枝头,李子坡成为玛瑙坡。


这是七曜山给我们的惊讶,这是大地给人们2023年最后的李子!


这一坡坡李子树的主人叫朱廷胜,老家人还是习惯喊他“胜娃”。尽管朱廷胜已53岁了,但在乡亲们心中,“胜娃”永远年轻。朱廷胜家的李子树本来前年就应该挂果,因为施肥出了问题,错过了一年,2023年开始挂果,让三峡的李子香多延续了一两个月,给了三峡人意外的惊喜和等待,大家都等着七曜山上的高山李。


见到朱廷胜的时候,他正在“李子屋”指挥乡亲们装箱上秤装车,我们穿上外套都觉得凉,他虽穿着短袖却汗流浃背。打开采访本,准备采访朱廷胜,他的妻子突然打来电话,说李子树上的野蜂蜇了她的手,疼得厉害。他马上叫妻子回“李子屋”涂药,自己戴上面纱,取了镰刀,就往李子坡跑。李子坡还有几十个帮忙摘李子的群众,还有那些游客,七曜山的野蜂毒性大。


这才有了和朱廷胜对话的机会。


朱廷胜指着一坡又一坡的李子树说,他家共有李子树700多亩,生长在瓦槽溪两边的山坡上,一坡的绿,一坡的红,一坡的香。沟谷里家家户户的吊脚楼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棒子,院坝上晒着金黄的玉米,山顶是几百架高大的风车,山坡是脆红李和青脆李,这是七曜山最饱满的季节,也是朱廷胜心中盼望了多年的梦想!


朱廷胜是土生土长的七曜山人,七曜山生长着七座挺拔的山峰,风景秀美,是三峡人心中的神山,也是三峡著名的穷山,“睡的包谷壳,住的茅草窝,走的泥巴路,吃的三大坨(红苕、洋芋、包谷)”。这是七曜山最心酸的顺口溜,喊出大山的酸楚,喊出大山的无奈。朱廷胜是七曜山下土庙村三组人,是三峡最高的村庄之一,向上望不到顶的广阔山林,留给村里每个人的土地不足一亩,而且多是乱石林中的巴掌地、鸡爪地,村里只有很少的几汪田。大家给土庙也喊了一个顺口溜:“七曜山,雾沉沉,包谷面面哽死人,做客跑到山脚下,米汤都要喝几盆。”


吃上一碗白米饭是土庙人最大的理想。


朱廷胜的父亲是土庙三生产队(现在叫三小组)队长,所以对老家的穷,朱廷胜比别人理解得更深更透。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时候,背井离乡是大家所能想到的最好出路。朱廷胜19岁就离开土庙到上海打工,最开始帮着人家收破铜烂铁,他的实诚、勤劳打动了老板,老板放心地把上海几个区域收购破铜烂铁的地盘交给他经营,他干得风生水起。


1995年冬天,朱廷胜的父亲得了胃癌,看了好多医生都不见好转。弥留之际喊朱廷胜回老家,用微弱的声音给朱廷胜交办后事,说你现在有出息啦,千万不要忘记土庙人,要记住自己是在土庙长大的,要多带带他们,让大家都能吃上白米饭。


父亲走了,手一直指着木窗外的瓦槽溪,雪花飞舞,瓦槽溪满沟都是厚厚的雪。


那年,他的父亲58岁。


朱廷胜记着父亲的话,又从村里带走几个年轻人,生意越做越大。亲戚们都劝朱廷胜到江苏去投资开公司,没想到朱廷胜却作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决定。


2007年冬天,朱廷胜把上海的所有项目转让出去,回到大雪纷飞的七曜山,成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农民。我问他当时到底有多少钱?朱廷胜说反正那笔钱足够在上海买十几套房子。钱和人都回到了老家,把村里700亩荒山流转过来,本来按照规定,土地流转费可以分期付齐,村里老人担心等不到那一天,朱廷胜就一次性付出100万元流转费,好让老人们心里踏实。


朱廷胜心疼土庙那些广阔的荒山,荒山上的山茅草、荆棘丛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朱廷胜说从来没有穷山,只有穷人。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大城市挣钱的机会固然很多,但还是脚下的土地最踏实,他相信脚下的每一片土地。朱廷胜流转村里的荒山固然有父亲的嘱托,作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其实他早看出了那些荒山的价值,政府全力开发七曜山,山上建起了几百架风力发电的大风车,旁边是著名的龙缸风景区和岐山草场。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避暑纳凉成为新的追求,高高的七曜山正是一方避暑胜地。


在朱廷胜流转土地之前,政府已将土庙300人纳入高山移民范围,准备整体外迁到平坝地区或城里。朱廷胜回来流转700亩荒山,一下点燃大家的希望,他们知道心中的那个“胜娃”要干大事,就像信任他的父亲一样信任他们的“胜娃”,大家不再想移民的事,要跟着“胜娃”一起干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朱廷胜拿出60万元修土庙到外面的公路,从百家梁连通湖北堰塘坪,从土庙村连通上七曜山风景区。一条路,活络了大地的动脉。路一通,心就通啦,村里的“三大坨”、七曜山上的野生中药、土蜂蜜一下子就畅销起来。后来,政府又投资把他修的土路全部油化,乡亲们的心里更加亮堂。


朱廷胜说自己牵挂那些荒山,但确实没有想好如何让荒山不荒。他试着在山坡上种过蔬菜,种过药材,尽管收回一些投资,却是那样的微薄,一直觉得不是自己期望的那样。


2019年,朱廷胜留下一部分土地继续种天麻、大黄、金银花等中药材,更多的土地开始种高山脆红李,让李子树在七曜山上落地生根。乘着七曜山开发的东风,2023年他又在自家老屋上重新建起民宿,几年来的不断投入,原来的积蓄早没有了,这次他用的是银行的钱,他坚信自己的眼光。人们到七曜山看风车、看雪景、避暑,春天看遍山雪一般的李花开,秋天到李子树上摘李子,放牧李子坡上的山羊,看山羊的微笑,听风车的转动,听清风的声音。


他给自己的民宿取名为“岭上风情”。


跟随朱廷胜走向他的李子坡,每一方山坡上都是远远近近来采摘李子的游客和村里的乡亲。朱廷胜的李子不愁销路,当年在上海、江浙一带交往的老板渴望能吃到金秋三峡的李子,山下已经两三个月不见李子踪迹的人们等着七曜山上的高山李。更高兴的是那些看着他长大的乡亲们,他们没有移民,留在了祖辈居住的故土。这些叔叔婶婶每天都能在他们口中的“胜娃”这里打工挣钱,城里人每天上班,他们每天上坡。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年上坡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尽管很苦却没有期望的收成,现在上坡却挣上了工资,迎来了比庄稼地上更幸福的收成。看着乡亲们每月从财务手里数着工资,看着漫山的李子,朱廷胜从来没有这么踏实过。


他说这是对故乡的“投桃报李”。


李子树上一串串紫红发亮的脆红李格外养眼,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摘下一颗,果肉多汁,脆甜清香,这是七曜山天光雨露中自然孕育的果香。朱廷胜指着地上说,今年雨水多,风大,很多李子都落到了地上,预计的20万斤的产量估计实现不了。


朱廷胜戴上面纱割掉了野蜂窝,放进塑料袋中,他要给村里的老人们泡药酒。抚摸着茂盛的李子树,他非常坚定地告诉我,他坚信以后的收成。


“爸爸!赶快再安排些人手上坡摘李子,民宿那边来了十几车人要带李子走!”这是朱廷胜的儿子朱德宏,当兵回来后本来在法院当干警,看到父亲的农业公司越做越大,看到乡亲们都指望跟着他们的“胜娃”断穷根,便毅然辞了工作回来给父亲帮忙,尽管在上海出生,但血脉里却吹拂着七曜山的风……


站在李子坡下,满坡不是玛瑙一般的脆红李,是一坡的雪,雪白、晶莹,让我们的心里格外亮堂,格外温暖。朱廷胜说,桃三李四,今年因为雨水多,预计的20万斤李子最后只收获了4万斤,但已是非常好的开头,明年、后年绝对是丰收年。岭上人家已经开始接待客人,地里的中药材大黄长势非常好。2024年,他还要带领乡亲们在山上养100头牛。瑞雪兆丰年,2024年一定是丰收年。


山坡上不时传来乡亲们杀年猪的欢笑声。朱廷胜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陆续回家,很多人都已经在他这里报名,要留在七曜山和他一起种好脚下的土地,他们从他的李子园看到了村庄的未来。


以雪花中的李子坡为背景,给朱廷胜父子照了一张照片——他们背后是李子坡,李子坡背后是七座高大的山峰,山峰上是几百架大风车,大风车之上是蔚蓝的天空……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