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景仰韶山

发布时间:2023-12-13 21:1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王晓林


景仰韶山,来自于从小就会唱的《东方红》。懵懂中,毛泽东这个名字,在我心头根植了下来。他的家乡韶山,更真切地刻进了我幼小的心灵深处,随着时光流逝,景仰韶山的情愫也愈来愈浓。


杜鹃花开的时节,我如愿踏上这片灵山秀水,发现笼罩在神秘光环下的韶山,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厚重和安详在我眼前铺开。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静穆中细细品读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人生。


太阳偏西,我来到了群山环抱的韶山冲。


韶山,属岳麓山一脉。放眼望去,植被葱茏,青松挺拔,翠竹茂密。


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座傍山而建的农舍,坐南朝北,土墙灰瓦。于我来说,自记事起,不知多少回从书报影视中看见过它,而今终于走到了它的面前,心头禁不住怦怦直跳,浑身热血激荡,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愫萦绕心头。从故居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我看到了毛泽东的全家照,日常生活器皿和各种农具,其中陈列着他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和肃穆庄严。


在毛泽东卧室的桌上,摆着一盏小油灯。望着小油灯,我思绪纷飞。这盏油灯穿透黑夜,照亮黎明。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这盏桐油灯下学习,找寻着中国的希望。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在招待所的煤油灯下即兴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卧室的顶楼上有开口,顺楼梯可攀上。时光追溯至1925年6月,就在这小小的楼上,他主持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韶山冲第一个中共支部,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来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大家怀着一颗缅怀敬仰之心的游客自觉排队,随后缓缓挪动着脚步,浏览各陈列室的摆设和文字说明。


毛泽东故居是毛泽东同志纪念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十三间皆坐南朝北,堂屋与邻居合用。屋前的荷花塘和南岸塘毗邻相连,塘四周垂柳依依,在微风中摆动。微风过处,清澈的塘水荡起层层涟漪,清香怡人。此时,塘中荷花静待开放,四周的绿树、苍松、翠竹把这栋普通农舍映衬得生机无限。


离开毛泽东故居,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我用脚步丈量着广场的宽阔与厚度,用心去感受广场的恢宏和神圣!毛泽东身着中山装,手握书卷,神采奕奕,目光深邃,眺望远方。铜像之下,鲜花簇拥,人头攒动。当我朝圣般地鞠躬祭拜完毕,蓦然想起导游讲述有关铜像的有趣传说:铜像到达韶山时,正是寒冬时节,本该春天绽放的映山红,那天却在白雪覆盖的山上盛开得漫山遍野,红得宛如朝霞。


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韶山冲的人们,我想他们最大的心愿当不是来这里看风景,而是要一探究竟,了却一桩心愿——圆自己一个梦。所有人对毛主席怀着的崇敬与追念都是发自肺腑的。到韶山来的最大收获,莫过于真切地感受到一代伟人的风采,感受到一位伟大政治家为国为民奋斗终生的人格魅力,让游客的心灵在瞻仰中得以洗涤与净化。


回到韶山市区的时候,已是万家灯火。是夜,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入睡。次日离开韶山时,我心中更是潜藏着无以言表的不舍与眷念。


韶山,神往和期待你很久了,庆幸的是,今生得以梦圆。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