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留啥都不如留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3-10-26 22:2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赵宾 


去朋友家做客,主人摆出3种品相的葡萄,从左到右依次是微酸、甜、很甜,从左吃过去越来越甜,感觉很好;反之则先甜后淡,最后是酸酸的。所以,人的感觉,往往是在比较中产生。比如,我本已适应儿子外出求学,小鸟离巢后和老公的二人世界,但儿子每个假期回家,像极了乱顺序吃葡萄,从甜、很甜到酸楚,有突然倒了牙的难受,离别时总会无尽的失落与伤感。


科室有一位年近七旬的患者,退休女教师,知性而礼貌,没什么病,只因她40岁出头的独子突然亡故,虽已历时数月,终不能走出痛苦,进食极少,身体极度虚弱。家人安慰的话语统一而苍白:想宽些,遇都遇到了。甚至有了些许的厌倦:这么久了还这样,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要挺过来。老妇人非常明事理且善良,她说:你们不用劝,其实我晓得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但人和人不一样,我就是走不出来,只要想到他,心就痛得受不了,那种痛苦真不想活了。旋即又宽慰我:赵医生放心,我不会在医院出事给你们添麻烦。


我完全能体会这位母亲的痛苦,因为我也是一位独生子女的母亲,且对儿子极度喜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这位母亲知书达理,有很强的认知能力,把悲伤的心情和不能释怀的痛苦描述得非常清晰,似乎所有的安慰都是多余的。我缺少和这种心理创伤患者交流的经验,除建议找心理医生干预外,就是听她倾诉,并套用一本书里的语言:你的儿子不是死了,他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这位母亲如此痛苦,长久不能走出心里阴霾,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她的儿子没有孩子。一个人,不管富有或贫穷,高贵或低微,权势或平民,如果放眼时间和空间,生死也就百年而已,都不过是宇宙中一尘埃。生命的意义,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总得有一个为什么而努力的理由。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特别是女性,儿女子孙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倘若不幸白发人送黑发人,想到还有自己一脉相传的骨肉,就还有对生活的念想,中国有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当看到身边好多90后甚至80后,都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子,我就莫名反感、生气、着急。平素里,我极力向他们渲染恋爱的甜蜜,婚姻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以及看着孩子出生、成长的快乐,并尽力演绎良好的榜样。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时常告诫年轻人: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也就是说,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会对异性缺少热情。所以,当儿子满了18岁,我就热切地希望他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时常八卦地从蛛丝马迹中探寻他的口风。


暑假,儿子答应陪我们自驾,疫情原因,有两年没一家人出游过了。途中,发现儿子有些不一样,看到某些景点或有趣的东西,会不停拍照点击手机,时不时盯着屏幕笑。儿子也不瞒我,在成年早期,他完成了亲密关系的建立。人生需要很多经历和体验,充实生活的阅历和感悟,恋爱是儿子的经历,也是我的另一种经历,体验那种些许欣慰,夹杂些许失落的感觉。在他心中,一个女孩的地位慢慢增加,渐渐超过对父母的关怀,一如很多年前曾经年轻的我们。


两代人之间的能量,一定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这次旅行,儿子享受我们提供的盘缠,我们享受儿子提供的娴熟网络操作,和精力旺盛的服务,两代人的话语权尚且势均力敌。他选定景点,安排线路、时间,预订宾馆、当地美食,所有攻略真是不错,跟着他,少操心很轻松。但我隐隐感到,或是暗自希望,这是我们原生家庭最后一次自驾,以后的以后,便多了一人或几人。只是,他已不再单纯是我们的儿子,会有更多的身份和社会角色,两代人的决策权大概会发生变化。


晚上打开电视,发现没有声音,赶紧微信通知儿子,一会儿视频过来,耐心指导我操作解决问题。过两天,又发现影像和声音不一致,再发微信求助,儿子叹息:咋我一走就出问题。像极他小时候动不动就找大人帮忙,我们不耐烦:爸爸妈妈不在怎么办?都怕儿子不能独立,成为“妈宝男”,我却有些担心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会过分依赖孩子,成为“儿宝妈”。


在我24岁那年春天,请探亲假回家看望父母,他们陪我到西湖游玩,明媚的春光旖旎的景色,我却不胜惆怅,多希望身边陪伴的是亲密爱人;今天,本命年的儿子,陪着我们旅游,心却飞得很远,他也有了希望陪伴的女孩。世间万物,代代轮回,不独人类,说什么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其实,留啥都不如留个孩子。看孩子长大,如同走过很长的路,回望,远处有人,那是我们的孩子以及年轻的我们。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