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心灵茶座——你“诅咒”孩子多久了?

发布时间:2023-07-18 20:5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刘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美国奥勒冈州的波特兰有一位牧师和他的太太。他们有个儿子,非常叛逆,跟他们待不到五分钟就会发生争执,让他们非常烦恼和痛苦。于是,牧师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这名咨询师看着他说:“您已经诅咒儿子多久了?”牧师十分讶异:“你说我在诅咒我儿子,这是什么意思?”


咨询师回答说:“所谓诅咒的意思就是,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全是另一个人的不是。刚才你所说的,都是在告诉我有关你儿子的各种不是。你这样诅咒你儿子多久了呢?”


这位牧师低着头说:“是的,从他三四岁开始,我就一直在诅咒他,直到现在,对他,我从来都不曾说过一句好话。”


咨询师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当你们想到这个儿子时,都要祝福他,只说他的好话。”


从那天起,他们每天都这样做。大约到了第10天,儿子忽然打电话对他们说,“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了,但周六我们要不要一起吃个午餐呀?”


周末午餐时间,儿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留着一头又乱又长的头发。过去,父母肯定会严厉苛责,然而这次,夫妇俩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儿子,并在心里祝福他。他们问完儿子问题后,就静静地听儿子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


午餐快结束时,儿子望着父母说:“跟你们在一起,我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感觉,我很享受今天和你们在一起的这段时光。”


渐渐地,这对夫妇深刻地体会到,越是批评,越是责备,孩子越是疏远和逃离,并跟父母“诅咒”的状态越来越接近;而越是欣赏和肯定,孩子则会更愿意靠近和交流,也会越来越接近父母期待和祝福的状态。


如果我们撒下诅咒的种子,我们就会收到厄运;若我们撒下祝福的种子,我们的收成就会是美好。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个来访——17岁的男生,读高二,家境优渥,喜欢旅游、酷爱摄影,在咨询室里,他给我看他拍的自然风景,每一帧都是风光大片,他参加过不少摄影大赛,得到过一些奖项。他的抖音号和视频号的内容都跟摄影相关,点赞量都是几万+。


他说他以前很自信,有很多同样爱旅游爱摄影的朋友,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


这样的少年会抑郁吗?尽管他的父母一脸怀疑,甚至认为他是装病,但他在正规医院的诊断结果确实是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以前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提不起劲,我已经有很久都不想拍照了,不想出门,不想上学。”此外,他还失眠、手抖、心悸、脾气暴躁。


当我见到少年的妈妈时,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对父母长辈没有一点尊重、动不动就乱发脾气,不爱学习、不务正业、不求上进,还爱撒谎,都是跟外面那些人学坏的……”说起孩子的缺点,妈妈滔滔不绝。在妈妈眼里,孩子引以为荣的摄影技术是歪门邪道,孩子结交的校园外的朋友都居心叵测。


妈妈忧心忡忡: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以后高考怎么办?工作怎么办?孩子结交的都是社会上的成年人,肯定要被别人骗,“正常的成年人怎么会跟小孩子交心?”


“我想到他的未来就焦虑得睡不着觉,他说他拍照还挣了几千块钱的奖金,肯定是骗我的,我怀疑他是在外面做什么违法的事情,不然哪里有这么多钱……”


我问妈妈,你很关心孩子,也为孩子操碎了心。你说了这么多孩子的缺点和问题,你能跟我说说孩子的优点吗?


妈妈很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肯定地说,“我真看不出来他有哪些优点,小时候还很听我的话,现在周身都是毛病……”


这便是一位典型的诅咒型的妈妈。


在咨询室里,孩子非常苦闷,“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以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激情,但现在我觉得什么都很无聊,什么都不喜欢,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长期被父母否定和打击,无论多么自信的孩子也会开始怀疑自我。如果这位妈妈还要坚持继续拿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缺点,那么孩子很可能在妈妈的“诅咒”下,最后真的就会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孩子的缺点总会像一根刺,随时随地刺痛、挑衅着我们的神经?


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我们自我评价体系太过单一,非黑即白,没有弹性和灵活度。比如像前面提到的这位妈妈,在她眼里,只有成绩好才行,摄影技术不值一提。其实成绩好,最终也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孩子提前锁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能被社会认可,这不是好事吗?难道不符合妈妈的评价标准,就该统统打叉吗?


就像经常有家长指责孩子,“内向、不爱交际”,因为在父母的认知里,“外向,嘴巴甜才吃得开”。于是,内向和不爱交际成了一个有问题的标签。如果可以的话,父母们觉得孩子都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成长——清一色的阳光、开朗、社牛、热爱读书、孝顺!


不接受多样化的孩子,就跟期待全世界的花只能是玫瑰,不能有仙人掌一样荒谬。你每天对着仙人掌埋怨,“你为什么就不能像玫瑰那样开出好看的花?你为什么要长这么多刺?你为什么是绿色的,这么丑!玫瑰那么香,你怎么没有香味!”


渐渐地,仙人掌也开始恨自己是仙人掌,因为连自己的妈妈都不喜欢自己,可仙人掌又变不成玫瑰,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玫瑰,它被妈妈逼得无路可逃,最终的结局就只能是抑郁。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焦虑无处安放,我们掌控不了自己的生活,就想去掌控孩子,以此获得一些确定感,缓解自己的焦虑,让自己好受一点。


比如我们这个月的业绩完成得不好,基金股票亏了,我们对于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中年危机+婚姻亮红灯,所有这些让我们自身的焦虑已经达到了七八分,此时,孩子的成绩再出状况,于是我们的焦虑值瞬间拉满!但我们会把这些全部算在孩子的账上,如果你成绩好,我就没这么焦虑了!


成年人自己的事情处理不好,就只能去向孩子施压,试图让孩子的好成绩来缓解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挫败感、对未来的担忧。此外,我们还会给自己的这种逻辑穿上一件外衣,叫作“我都是为你好”。有了这件外衣,父母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诅咒”孩子,控制孩子。


毫无疑问,每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情绪有时会将我们带入歧途。以爱之名的打击、挖苦并不会激发孩子向上的生命力,只会伤害孩子,瓦解他们的自体结构;唯有欣赏与赞美,才能让他们活出自我,焕发生命的活力。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