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种好药 聚名医 兴产业

通川区创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1 10:2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鲜金银花今年的收购价为每斤4元,每亩地可栽186株,每株产8斤,我们200亩地的产值就超过119万元!”7月7日,通川区梓桐镇吕城村中药材基地,金银花采摘期刚过,四川鑫沃康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怀阳乐呵呵地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了“细账”。

近年来,通川区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战略机遇,锚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目标,全力以赴育精尖、扩规模、延链条、强品牌,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健康通川”建设步伐。

种道地药材

药材是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根本保障。通川区山水秀美、土地肥沃,良好的气候和海拔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道地中药材。

“收购农户木通50吨、黄精10吨、枳壳11吨、楮实子20吨……”朱怀阳的手机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近段时间的药材收购明细。

2017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朱怀阳返乡创业。经多方考察,他引进并试验种植金银花北花一号140余亩。但北花一号在本地不太适应,产量一般。制药专业出身的朱怀阳决定培育新品种,他将本地金银花和其他品种嫁接,成功培育晚熟新品种,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

位于莲花湖片区的通川区中医院新院区效果图

“新品种质量好、产量高,我们提供‘种+收+售’产销一体化服务,对有积极性的脱贫户种植中药材,公司还会通过免费提供种子、技术的方式‘一对一’帮扶。”朱怀阳说。目前,梓桐镇群众发展金银花种植3000余亩。

类似与中药材有关的故事,在通川区广袤乡村不时上演。这几年,通川区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业,种植金银花、川佛手等中药材20余种,面积达万亩,产量超千吨。

为打响通川中药材品牌,区农业农村部门强化对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育苗移栽、地膜栽培、配方施肥等技术,积极开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建设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程度,确保主要中药材产品品质。

同时,加大对中药材规模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身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规模种植,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药材+粮油”“药材+蔬菜”等复合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实现了中药材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育龙头企业

种好药材是基础,做好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是关键。

“做强现代医药产业园,培育医药制造企业;支持地奥天府扩能转型,鼓励四川自强中药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中药饮片生产实现智能化、规模化……”通川区在推进中医药发展中,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盘活上下游产业链作为工作重点,取得明显成效。

盛夏,走进位于通川经开区内的四川自强中药有限公司,多条生产线马力全开,浓浓的中草药味弥漫整个车间。

“公司现有普通中药饮片、毒性中药饮片和直接口服超微粉中药饮片(D级洁净厂房)三条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2亿元。”四川自强中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推出的鹿茸、蜂蜜、野生天麻、阿胶珠、红景天、西洋参、铁皮石斛、木耳、银耳等产品,被列入“四川省地方名优产品推荐目录”。

不仅如此,该公司正全力推进中药饮片搬迁扩能改造,已建成科研质检楼、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及中药饮片生产车间、地产中药材仓库2万余平方米,配置现代化全自动生产设备和更加先进的质量检验和科研设备,有力提升了全区地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药产品研发、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仓储物流管理能力,可增加中药材、中药饮片年产值2亿元以上。

作为通川区医药发展的龙头,地奥天府药业拥有片剂、口服液剂、胶囊剂等8个剂型生产线,拥有163个普药品种和11个自主研发的新药品种资源,其中地榆升白片、回生口服液、活力苏口服液、乳腺增生口服液等4个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中药饮片生产线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地榆升白片、临床肿瘤科首选中成药回生口服液销售额均在1亿元以上……据了解,地奥天府药业经营业绩逐年增长,目前已形成产值和销售达5亿元、税金达8000万元、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

现有企业越做越强,招商企业加快落地。同处在通川经开区内的通川区中医药产业示范园项目正抓紧安装调试生产设施设备。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规划有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等产品线,投产后将成为集生产、研发于一体的高品质产业园,成为通川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窗口。

建一流队伍

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中医药发展尤其如此。

前不久,由通川区中医院承办的龙砂医学特色诊疗技艺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龙砂医学流派代表、专家、学者及全市相关专业医生300余人齐聚一堂,传承中医“瑰宝”,共享学术盛宴。

通川区中医院始建于1957年,名医荟萃,特色突出,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通川区抢抓中医药发展“窗口期”,投入数亿元,推进区中医院西迁和创建三级中医院。深化与名医院、名专家合作,支持鼓励中医院专业技术骨干与名医大师团队建立师承关系。

通川区持续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力度,突出抓好医药古籍、民间秘方的收集整理,以“三个一批”行动为抓手,构建一支专业化、现代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即:挖掘一批,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方)传承人”寻访行动。引进一批,通过柔性引才、定向招录等方式,引进中医类高层次人才,聘请华西、新桥等专家教授定期坐诊。培养一批,通过与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等3所本地院校开展校地合作,培养一批“铁杆中医”接班人;实施人才“内培”工程,定期开设中医大讲堂,提升乡村医生技能水平。

目前,通川辖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馆),229家村(社区)卫生室均能向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打通中医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通川区中医院康养中心建设、谋划建立特色治未病中心……眼下,通川区正依托地域交通优势,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围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创新发展核心区。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楚甲 杨洁 特约记者 郑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