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论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3-07-11 10:1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杨森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型工业化建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是达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使命担当,也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新篇章的现实所需。

坚持制造强市为本,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核心最主体的部分,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将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纳入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重点任务。近年来,全市聚焦“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发展导向,着力夯实达州制造业基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53户,居全省第4位,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2249.8亿元,居全省第7位。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新型工业高质量发展。要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既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做好企业培育、引进和服务工作,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竞相成长,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融合发展为重,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现代产业高水平协同。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强市。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合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探索特色融合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做强省级区域中心消费城市。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数字达州,打造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间互联互通、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达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是新发展理念在达州的系统性策略呈现。我们要发挥工业“接一连三”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现代工业发展新格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为要,提升经济发展新优势。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指出,要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利益联合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应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高效能转化。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融入成渝科创走廊,高质量建设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加快产业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坚持产学研用融合推进,对接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既是立足当下、加快发展的务实之举,也是站位全局、谋划未来的长远之策。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着力重点,进一步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支撑优势。要加快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能级、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建设。

方向既定,重在实干。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为达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挂出了“作战图”、下达了“任务书”、吹响了“冲锋号”。我们务必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力争取用好国、省政策赋能,坚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精准发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走出一条体现达州特色、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