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地域性文化的作用发挥

发布时间:2023-06-16 11:0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张黎丽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它的产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必将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地域性文化的作用发挥。所谓“地域性文化”,就是在中华文化大背景大前提条件下呈现出的具有强烈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局部文化形态、文化类别、文化观念及其文化影响。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56个民族,其地域性文化众多,风格独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共同支撑着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和璀璨繁荣。

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篇章。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不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且精彩纷呈、风格独特。但是,作为一个文明整体,中华文明必然是由一个个具有强烈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地方性文化或者文明组成的。以当前学术界热议的“巴文化”为例,巴文化本来是一个中华文明中的地域性文化,在巴文化下面,还有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楚文化、秦巴文化、巴渠文化、巴賨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显然,这些具有强烈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文明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和无法分离的组成部分、重要篇章。

从微观层面看,地域性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关系。中华文明下面若干个精彩纷呈、风格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对宏观层面的中华文明的真切认同和接受至关重要。以达州为例,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个地域性文化的强烈体现。达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达州市达川区石桥的“烧火龙”与达州东部经开区安仁的“板凳龙”,以及中国南部地区传承数千年的端午节赛龙舟之中的“龙”,实质上就是中华文明中图腾“龙”的反映和演绎。这种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之间的统一,本质上就是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的相互认同与依存。

地域性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发挥了特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文明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其中礼仪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与方式。中华文明中的礼仪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对逢年过节十分重视,“烧火龙”与“板凳龙”就是达州人民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据考证,安仁板凳龙是“湖广填川”时期由湖南籍移民带入达州安仁的。作为曾经的巴楚文化产物,在与四川东部的地域性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中,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演绎、传承,成为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俗民间舞蹈,被安仁乡民在年庆等活动中持续使用。这个文化过程,自然对这些地域性文化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延续,同时对中华文明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实现这个新的文化使命呢?地域性文化的作用必须要得到很好的发挥。

一是要重视地域性文化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本质上是反映和体现中国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因此地域性文化也必须高度重视其文化的连续性。一定意义上看,没有地域性文化的连续性,就没有中华文明走向未来的可能。中国的地域性文化与传统的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等有密切联系,对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社区治理的推进,具有积极作用。重视地域性文化的连续性,就必须重视对地域性文化的守正。没有文化坚守和文化守正,就会出现“文化出轨”“文化脱轨”,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

二是要重视地域性文化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诚然,地域性文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开拓进取;必须不怕挑战、勇于挑战、不断超越。历史已经证明,一部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奋斗史、探索史、成功史。大革命失败后创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是要重视地域性文化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地域性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分支甚至不同文化类别不同风格的文化成果,必须与中华文明高度统一、高度契合。文化的统一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认同。地域性文化在这个方面应当大展宏图、大有作为。

四是要重视地域性文化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事实上从地域性文化的角度看,不同地域性文化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排斥、相互封闭,而是应该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博采众长,共同推动地域性文化的向前发展,最终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就是不同地域性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历史。

五是要重视地域性文化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地域性文化也需要具备全人类的视野和视角,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维护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特征。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宏观层面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充分体现;而微观层面,地域性文化更是各具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人类和平的追求在中国民间自有亮点。

展示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离不开地域性文化的亮点、鼓点和篇章。

毕瑛涛 作者系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