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旧时“吞口”

发布时间:2023-04-12 21:0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邓坤

在我印象中,第一次知晓“吞口”是儿时居住在渠县三汇镇的河街上,听两个街邻为琐事吵架斗嘴,男性街邻骂女性街邻道:你长得像个“吞口”一样孬不过,还又歪又恶,硬是幺不倒台的样子……女性街邻则回敬道:你才长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恰像个“吞口”一样,一副凶神恶煞、骇人巴沙的样儿……当时因年幼无知,也没有看到过“吞口”,确实不知“吞口”是何方神圣,长得像哪般模样。退休后的这几年,闲暇之余,在了解收集三汇古镇的一些过往旧事的过程中,有机会听了一些年长者的叙述,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对“吞口”才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旧时所谓的“吞口”,有石质和木质两种,解放前在四川的城镇、乡场、民宅很是常见。究其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因改朝换代的多年战乱和天灾、瘟疫等原因,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清廷为在四川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增加税赋,颁令从湖广、江西等省移民入川。随着“湖广填川”的移民入川,四川境内出现了一些较为典型且带有移民色彩的偶像,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舶来神灵“吞口”。


民间传说中的石质“吞口”又叫“泰山石敢当”,你说它是神,它却没有庙宇,在露天坝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别看它形象长得似人似鬼,但却因为能辟邪、镇宅、驱逐妖魔鬼怪,受到民众的膜拜。


在民间传说中,对吞口的来历也存在两种说法。


一是说“吞口”本是山东泰山山里的一位孝子,姓石,名敢当,对其寡母百般孝顺。他身材魁梧,性格猛勇刚直,常好与危害人民的邪、魔、鬼、怪斗。有一天,奉母命入泰山打柴,其母嘱咐儿子早去早归。石敢当于打柴晚归时,途中遭遇一帮邪、魔、鬼、怪,立即与之拼命搏斗,经过激烈的厮杀,打得这帮邪、魔、鬼、怪落荒而逃,石敢当也累死了,从此之后,危害泰山的邪、魔、鬼、怪也销声匿迹。山里的民众用石头刻“泰山石敢当”像来纪念他,号曰“吞口”。


二是说“吞口”是周朝姜太公(姜子牙)的夫人,姓马,原是殷纣王的宰相的女儿,生得很貌美,自幼聪明伶俐,因为挑选对象的条件太苛刻,到六十二岁时,还未结婚。姜太公也因兴周灭纣的大事业而呕心沥血,到了七十二岁时,才有了结婚的念头,一个是老鳏夫,一个是老处女,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谁料,不久却反目成仇,马氏气愤而死。后来,姜太公带着“封神榜”下山时,念及旧情封马氏为“吞口”。


据一些年长者介绍,竖立在地上的石质“吞口”,各个地方大同小异,大多用一条长约五至八尺,宽、厚约一尺的粗石刻成。其刻法粗犷,形象上是愣眉吊眼,张口露齿翘舌,口内横含一把宝剑,面部则涂以红黑二色,给人的感觉十分丑陋,既可恶又可畏。正面头部下,刻有竖立的“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据鄢国灿老师介绍,解放前,在三汇镇上的土地堂巷子口就竖立有一尊“泰山石敢当”吞口,虽说吞口已消失好几十年了,但近些年,还有人时不时地到距原竖立吞口不到两公尺的墙壁处去点香烛、烧纸钱膜拜。


木质的“吞口”,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匠人精心雕刻制作,民众请回家钉在大门上方的门坊上。也有的地方是用新木瓢一只,瓢把向上,在瓢背上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画出一个浓眉圆眼、阔口利牙的形象来,再从两嘴角处各凿一孔,横穿一竹片,表示口含宝剑。画好后,悬挂在家宅的正门门额上,并在像上书贴立行“姜太公在此”的红纸字帖。据传木质的吞口就是那个姓马的女“吞口”。


民间流传的说法,“吞口”的作用有三:一是辟邪;二是镇鬼;三是化除不祥。旧时封建迷信盛行,民众遭遇到大到天灾人祸、久病不愈,做生意的亏了本钱,小到喂养的鸡鸭鹅猪牛羊病死,认为是被所谓的“邪气”所逼,或是撞到了被打死、淹死、杀死、冤死者的“鬼魂”而魔气缠绕。凡此种种,迷信的民众根据家境状况,或是拎上诸如猪头、鸡公之类的供品,也可拿个饼子或包子做供品,到竖立的“泰山石敢当”吞口处,点香烛、烧纸钱、挂红、燃放火炮,以虔诚之心去寻求“吞口”护佑。


至于民众所请的木质吞口,因为只能主管一家一户的平安,故长年寂寞地立于门上,只能是充当“神荼”“郁垒”之类的门神角色而已。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逐步普及,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吞口”这个在民间流传几百年,带有“湖广填川”移民色彩的偶像早已消失殆尽!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