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达州1980

发布时间:2023-02-07 15:0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张大斌


我所指的1980,其实是二十世纪整个八十年代。作为过来人,那个年代,留在记忆深处,令人荡气回肠。

那个年代,偌大的中国刚刚从动荡中安顿下来。为了填饱肚子,非常认真地种田种地,在一亩三分地上下足了功夫。而城市,还保留着新中国建国以来一次次建起来的模样,房屋还没有贴上瓷砖,街道还是青石板,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有着明显的岁月感。

而达州,是一个连名字都很低调的地方,叫达县地区。两种行政区划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叫了多年,人们也没觉得有啥不妥。这是民政部门对地方命名的惯例。地区首脑机关驻地达县,自然就该叫达县地区,知其然便不会感到迷惑。

达县地区的改变是从改名开始的。达川地区,达州市,连达县也改了,叫通川区。这是后话。

作为十三个区县的首府,那时的达县城是非常热闹的。当你跋山涉水进入它的视野,接纳你的,不仅仅是你的乡村或者县城所没有的林立高楼,还有那些川流不息的人和车发出的独特市井之声。

红旗大桥是打开这座城市的钥匙。八一路在上,大西街在下。街道的尽头是另一条街道,走过去,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穿过红旗大桥,我常常不自觉地拾级而下,步入大西街,沿街行走的同时,好像也在沿河行走。那时的大西街就是那时的滨河路。这样的感觉常常令人飘浮,得意忘形。于是,这条路便适合生长文化,拖声压气的川剧唱腔,便从嵌入街道深处的戏台上飘出来,蜿蜒在这条清幽的街道上,被天上的鸟儿接着唱去,在天空中飘荡。

迎接大西街的翠屏路,从州河上岸一路旖旎前行,去和八一街汇合,一起漫步弯弯曲曲的马蹄街,带你不知不觉地融入巨大的街心花园。如果街道是河,街心花园就是海,是接纳每条街道的汪洋大海。街心花园来者不拒。当然,每一条街道也是马不停蹄地扑面而来。

街心花园是一个让人迷失方向的地方,很多的诱惑在这里穿梭,让人眼花缭乱。当你走进人民公园,看到那些花、草、树木,看到那些仁人志士刻在石头上的谆谆教诲,你就会头脑清醒,恍然大悟,市井的喧嚣便被墙壁挡住了,远远地抛在脑后。你知道了,你是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

当然,真正要看得开、想得远,你还得下些功夫,爬到这座城市最高的地方凤凰山上去。你会看到在这里留下人生精彩的文人墨客的遗迹,有个很著名的诗人叫元稹,是大唐风流才子。诗写得相当霸道,政绩也不菲,走的时候,人们跑到山上去目送,后来,成了习惯,变成了这里的元九登高节,成为难得的非遗文化。

那时候,茶馆比饭店多,差不多每一条街都有,特别地有川味。有说书的茶馆,有听戏的茶馆,有打牌下棋的茶馆。那时候的牌是长牌,一些白胡子老头,摸一下胡须,抽出一张牌来,个个都像道行高深的隐者。当然,也有纯粹喝茶的茶馆,两毛钱一杯的盖碗茶,可以坐一天。翠屏路尽头的州河岸边有一家茶馆,十分简陋朴素,像古代驿站那一种。四面用油纸围拢,只是房顶不是茅草,好像是玻纤瓦,一个大锅炉烧水,茶馆师傅提着长嘴壶,像舞者穿梭在茶馆里。在我迷茫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待在这里,一杯茶,一整天。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达州地处大巴山,是一个文风极盛的地方。我看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达州,剧团、影院、书店,应有尽有,到处都弥漫着书香,很有文艺范儿。

达州的1980,是一页发黄的信纸,我在那时写下许多从农村到城市的青春隽语,收信人是六七十岁后的自己。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