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黑毛猪儿家家有

发布时间:2022-12-21 12:43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郝富成

文甘元俊


“黑毛猪儿家家有”,是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川渝地区农村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吃过猪肉,难道还没有见过四条腿的猪处跑不成”,虽然是那个年代的年长者自嘲的一句戏言,但却也道出了其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那时,养猪人吃不上猪肉或不常吃猪肉,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那些年,老百姓除了全力耕种好庄稼外,唯一的副业就是靠饲养生猪或耕牛来挣点“额外”的工分了。

母亲不仅是一个种庄稼的能手,也是一个养猪能手,年年都要饲养一头能繁母猪和两头及以上的生猪。家里圈舍分两个格子,一个格子用来饲养母猪,一个格子用来饲养生猪。母猪产崽满月后,母亲每次都是首先满足生产队需要补栏饲养生猪的农户,让他们先到圈舍里离挑选长势最好、毛发光亮、“身材”最“条顺”和不挑食的猪崽背回去饲养,剩下的最瘦小的实在是没有人愿意饲养的“落尾巴”猪儿,母亲只有留着自家饲养。

我们家的圈舍从来就没有闲置过,待猪儿育肥出栏后,又继续补栏,即便是“落尾巴”猪儿,母亲也能将之育肥成大肥猪,比起别人家的猪儿还要提前半个月出栏,所以,好多人都羡慕母亲的“潲瓢运”好。

那些年的农村,除了鸡鸣、犬吠、牛哞声等之外,恐怕就数猪儿的“嗷嗷”声最“悦耳动听”了。每天,农户给猪喂食不过两小时,猪就又开始“嗷嗷”叫个不停。尤其是下午,大约要从五点一直“奏乐”到半夜才会消停。天蒙蒙亮,又开始“嗷嗷”地叫个不停,它们是在向主人索要吃的。那时,人们对猪的这种生活习惯已经是见惯不怪、习以为常的事了。

猪儿“嗷嗷”不停和在圈舍里“载歌载舞”已经算是最“温柔”的了。有时,猪儿用那比石头还要坚硬的嘴和牙齿,将猪圈底板、木墙板、猪圈门啃个不停;有时,干脆来个“跳墙”而出,在塆邻团转附近一带自由自在的“周游”一圈方才罢休。它们多数时候是先去农户菜地园子里,饱餐一顿,然后去附近找个有水坑凼的地方做几个“仰泳”的姿势,大有不糊点稀泥在身上“美颜”一下,就感觉对不起主人似的,最后才找个竹林或者阴凉的地方把气歇个够。主人放活回家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先去到竹林或猪儿“乘凉”的地方“请”它们进圈舍,当然,一顿“响壳儿”式的“再教育”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响壳儿”式的“再教育”依然会使猪儿“好了伤疤忘了疼”。偶尔,塆上或生产队三五户农户家的猪儿就像“心有灵犀”约好了似的,选择在同一时段“翻墙”出来。同样都是黑毛猪儿,有大小和肥瘦极度相似的,也有相差悬殊的,尤其是面对是大小和肥瘦相似的,也就很难分辨哪一头猪儿是谁家的了,以至于认错猪儿的事时有发生。

那些年,只要猪儿的“口粮”得不到保障,永远也改变不了猪儿大闹“天宫”的现象。所以,以至于后来,陆陆续续有农户将木架结构的猪圈拆除掉,重新改建为石头结构的猪圈,并把墙体的高度和圈门的高度统一提高了,从此,即便猪儿在圈舍无论如何“载歌载舞”,也始终跨越不出圈舍半步。

老百姓好不容易把猪儿育肥了,那时卖肥猪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老家离街上食品站大约三公里,出门后有一段500多米像梯子一样陡的陡坡路,平时“打空手”就很难行走,更别说肩负沉重的物品了。一天,三个大劳动力的男人,用一种抬猪专用的“猪笆箕”,轮换着将我家的肥猪抬到街上食品站去卖,尤其是翻越那条陡坡路时,他们只能一步一挪,每挪动几步路,嘴里忘不了齐声呼喊“嘿着,稳起!嘿着,稳起…….”的口号,时时刻刻相互提醒对方,一定要稳起,千万不要踩虚了脚。

那时,一般的家庭,除了过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能吃上猪肉外,平时是很难吃上一回猪肉的。那时,母亲为了答谢抬猪人的辛苦,只有等赶集那天才去街上买半边猪脑壳或者割上几斤“泡渣肉”来犒劳犒劳他们,待他们喝得二麻二麻的时候,抬猪之人打着酒嗝挣抢着对母亲许下承诺:“今后,你们家凡是卖肥猪的时候,只要招呼一声,保证随叫随到……”渐渐大一点后,我终于明白,抬猪之人之所以“表态”如此“豪迈”,就是为了能吃上一顿那怕是猪脑壳肉,也总比在自己家里吃萝卜或者咸菜下饭强多了。当然,每次家里卖肥猪后,我们自然也会敞开肚皮美美的吃上一顿。

人们很早就人为地把猪肉分成了几个等次,如:坐墩肉、保肋肉、泡渣肉、三线肉、猪脑壳等等。后来,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大多数农村人吃的猪肉,不是猪脑壳,就是泡渣肉?母亲毫不掩饰地的回答道:“我们农村人哪里吃的上坐墩肉、保肋肉嘛。那些上等次的好肉,只有有钱人或城里人才吃得起,再说,便宜一点的猪脑壳、泡渣肉还没有多余的呢。”母亲最后又特别补充道:“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等书读出来了,找到工作有钱了,也就能吃上坐墩肉、保肋肉了。”

田地承包到户后,母亲仍然坚持饲养母猪和生猪。母猪产崽满月后,母亲同样也是从一栏猪崽中挑选长势最好、毛发光亮、“身材”最“条顺”和不挑食的猪崽背到集市上去变卖出钱来,作为家庭日常开支。剩下的最瘦小的实在是没有人愿意买的“落尾巴”猪儿,母亲仍然留着自家饲养。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生猪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家家户户的黑毛猪儿逐渐被所谓的“长白猪”“杜洛克”等优良猪种给“科学化”了。黑毛猪儿不到两年就全部转化成了白毛猪儿,它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了,基本上不再吃猪草等青饲料了,食用的是全价料或“希望精”“催长素”等等,而且还从不“断货”。由于“货源”充足,白毛猪儿由原来黑毛猪儿的每天两餐变成了每天三餐,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又吃,十分“安静”和“听话”,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黑毛猪儿那样因为饿了之后而大闹“天宫”的现象了,同时,生长周期也大为缩短。科学饲养出来的白毛猪儿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00年后,老百姓卖肥猪也不用请人工抬了,由屠户自己下乡用车拉运。市场上的猪肉供不应求,坐墩肉、保肋肉等上等猪肉已不再是有钱人或城里人的“专利”了,老百姓想买什么样的猪肉就买什么样的猪肉,生活的幸福指数就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不知是不是人们长期食用白毛猪儿肉吃“腻”了的缘故,一些人又开始返璞归真,“怀念”起黑毛猪儿来。


来源:达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