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县头条

万源市河口镇三官场村:让“椒麻”的滋味走出大巴山

发布时间:2022-09-05 16:44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杏

万源市西南的大巴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孕育出独特的一方水土。在北纬31.5°的高山浓云薄雾间,万源市河口镇三官场村,1200多亩青花椒扎根在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上,向阳而生,汲取着大巴山的滋养,孕育出了独特的椒麻滋味。


返乡创业 撂荒地“变身”产业基地


2017年,在外打拼的三官场村村民朱登坤回到了故土,望着家门口的千亩荒坡陷入了沉思,“熟悉的人怎么都外出务工了?熟悉的山怎么都杂草丛生了?”那几个夜晚,他望着大山,反复和妻儿父母秉烛夜谈,最终决定留在老家不走了。

“好多地方荒得连路都没法走,年轻人出去都不想回来,我想在这里带动大家一起做点事。”面对外人的不解,朱登坤这样说。

同年,在河口镇(原秦河乡,现合并到河口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朱登坤与三官场村村民签订了3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以3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500余亩撂荒地。经过土地考察分析、市场调研,他在这片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上种起了青花椒。开荒、整地、买苗、施肥、种苗,500余亩荒坡种上了4万多株青花椒幼苗。

第二年,朱登坤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又流转了300余亩土地进行青花椒种植,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第三年,在他的影响下,成都人叶万军、三官场人王洪城放弃了成都的工作,来到大巴山深处,一起种上了青花椒。与此同时,三官场村村民王成均、王青也加入到青花椒种植的浪潮中。

至此,一个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的青花椒产业基地正式建成,千里荒坡披上了新绿!

青花椒产业基地


带动增收 留守老人有了用武之地


在三官场村的青花椒产业基地,农村留守老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增收之道,他们不但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给产业基地,每年在产业基地里务工还能挣到一笔不少的收入。

今年70多岁的三官场村村民杨从华老人,过去因为体弱多病而致贫,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我把闲置土地承包给花椒基地,每年都有700多元的收入。农闲的时候,我还可以去花椒基地打零工,除草、修枝、施肥、喷药,没有我不会的。每年光在花椒基地我就可以挣七八千元,比以前只种地强多了!”靠着花椒基地摆脱贫困的杨从华老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像杨从华老人这样在青花椒产业基地务工的村民有好几百人。他们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就业,还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增收。“每年我们仅是村民务工的工资都要发几十万元,尤其是在青花椒采收的季节,一个多月要招几十个人来采收,而平时像除草、修枝这种田间管理事务,招人做完一轮也要一个月!”朱登坤说。


群策群力 青花椒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2021年,三官场村青花椒产业基地产干花椒2.4万多斤,销售总金额达73万多元,朱登坤等人数年的辛苦终于迎来了回报。

三官场村青花椒产业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河口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达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达州市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中石化达州分公司等帮扶单位的真情帮扶。

河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官场村青花椒产业的发展。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三官场村包村负责人,积极对接各个帮扶单位,齐抓共管,以高标准、高效率,催生青花椒产业良好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勤保障。

在产业建设方面,达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达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中石化达州分公司主动作为,向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农用机械、对接农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设立帮扶青花椒产业专项资金,每年购买化肥十几吨。

过去,青花椒产业基地周边道路条件较差,从五世同堂(小地名)到跃进水库的这一段泥泞路,把大巴山的珍馐藏在了最深处。2021年,河口镇获得了东西部协作计划帮扶资金。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来到河口镇考察调研,决定持续帮扶五年,每年划拨25万元用于乡村振兴。河口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划拨项目到三官场村,用第一年的资金修建路面,打通了青花椒产业基地连接主干公路的关键道路。

青花椒


申请品牌 把青花椒卖到全国各地


今年,经过青花椒产业基地配套建设的烘干房处理后,产干花椒3.2万多斤。但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青花椒平均价格从2021年的30元/斤降为18元/斤。基地产量上升,销售总金额却出现下降,从2021年的73万多元降为56万多元。

价格的变化冲淡了丰收的喜悦,也引发了朱登坤对发展道路的思考。“原来我们的青花椒粗加工产品都是集中销售到成都外贸局,经过深加工处理之后销售到世界各国。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极大,导致今年种植青花椒亏损,但是我们对它的发展潜力很有信心!”朱登坤表示,明年他们将在河口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申请自己的青花椒品牌,建设花椒精加工工厂,扩宽青花椒销售渠道,把大巴山深处最好的青花椒,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各地!

青花椒,这份来自大巴山深处的珍馐,将乘着乡村振兴的浪潮,坐上“互联网+”的销售列车,把大巴山独有的椒麻粗犷的滋味,展现在世人面前。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津榕 通讯员 蒋青洪


来源:达州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