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舌尖上的万源记忆

发布时间:2022-05-27 10:55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李从军

兴许每个细娃儿都天生长有一好吃嘴,倘“好吃”经年累月形成舌尖上的味觉记忆,即令你满头白发亦历久弥新念念不忘。不思量,自难忘,挥之不去……

儿时,万源下河街大水巷子侧有一烙锅盔的门面,他家烙的锅盔不仅平底锅下是一炉煤炭火,且上面倒扣那口铁锅亦是燃着煤炭火,用杠杆系着的铁锅移动甚是安全方便。烙出来的锅盔两面焦黄,吃起来酥脆可口。

万源后街有一卖发糕的,老板姓唐,每当他挑着发糕担子在大街小巷吆喝“发糕哟热发糕”,大家都会说,唐发糕来了。他挑这发糕担子两端各有一个小火炉,发糕煨在平底锅上既保温又可烤出一层薄薄的锅巴,特别受细娃儿喜欢。

油炸羹在当年的万源城随处可见,它是用铁瓢舀一瓢稀稠的米面,在上面加上萝卜丝或泡了的豌豆炸制而成,刚起锅时咬在嘴里脆崩脆崩的巴适得很。

万源东门有一家用猪油炸千层饼的。先将面粉和好后再搓条捏成团,将面团擀成皮后抹上一层猪油,再将面皮捏团擀皮抹猪油。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在面团内加入猪油和白糖做的馅,再擀成皮放进滚烫的猪油锅炸。起锅后的饼呈白色,待稍事冷却后方可动口,咬起来颇有“层次感”且满嘴巴都是猪油和香甜酥脆的味道。

那时小小的万源城农民进城卖山货的都自发地以街为市,有时偶见市上有嘟面卖,这玩意外观看上去呈白褐色,就像是一个捏得很实在的粑粑。它是在林子里顺着蕨类植物的根挖的,然后将其根茎淘洗干净捣烂过滤取其粉捏成团晒干即可。食用时,将嘟面用水和冷饭合在一起,锅中加少许油将其炕成一大张嘟面粑粑,切成小块后和腊肉蒜苗一起炒,起锅后嘟面粑粑变成深褐色,吃起来满口腊糯蒜香。

给我留下味觉记忆的还有煮好的嫩包谷条子和蒸好的桐子叶包的包谷粑,铁锅煮饭煨那焦黄酥脆的锅巴,洋芋切片和着面疙瘩煮的洋芋面疙瘩汤,烧了的嫩辣子和着皮蛋一起在石钵擂碎而成的下饭菜,泡好的黄豆用石磨推细连渣一起煮的渣豆腐等等,以上倘分类的话倒也十分容易:一是市井小吃的味道,二是妈妈的味道。虽说这些玩意一听名便晓得是些不入流的“下里巴人”,但猪油炒菜各有所爱,总不能强人所难都去玩个心跳整满汉全席。

我理解的饮食文化,无外乎就是生活在不同地域自小就养成的一种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或曰饮食习惯,它可与你终生相伴没齿难忘。可惜的是,那种记忆渐行渐远。眼下万源城变大了,靓丽了,人多车多,高楼林立,那些往昔烟熏火燎的锅盔店、油炸羹店、沿街叫卖的发糕摊在与城管一次次捉迷藏的游戏中完美谢幕。至于那个用猪油炸千层饼的摊位因成本及人们对猪油的不感冒早已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自实施“天保”工程后,林子里再无人去挖蕨根了,嘟面自此绝迹。其实,那活计十分费力,所付出的力气与所获的报酬太不划算,哪怕是不禁挖,恐再也无人去下那哈儿力气……这样一捊下来,我舌尖上的味觉记忆便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记忆”了。

前几天,我到农贸市场去买菜,竟意外发现一农民在卖野葱,虽说价格直逼猪肉十元钱一斤,我还是买了半斤。回家后,立马用热水泡黄豆,翻箱倒柜找出许久未用的电动粉碎机,一番操作后将带渣豆汁倒进锅里,开火烧开后,加上小白菜叶,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渣豆腐终于闪亮登场。再将野葱洗净切细装进一瓷碗,舀几瓢羮豆瓣和野葱拌匀,最后则是将铁锅加热溅熟的菜油倒进瓷碗,蘸料于是大功告成。还没等家中一把手回来,我便急不可耐尝了尝,还真是舌尖上的记忆,还真是妈妈的味道!

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利用本镇老得起黄斑的吊脚楼、穿斗房、青石板路定向招商,对象为特色小吃摊贩。一时间,本地的外地的摊贩蜂拥而至,绝迹多年的特色小吃竟也冒了出来,游客为了舌尖上的享受纷至沓来。想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心里那股浓浓的乡愁吧!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