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我的婆婆娘

发布时间:2022-04-01 11:42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胡文彬

俗话说,二十年媳妇熬成婆。在传统意识里,婆媳似乎是天生的冤家。而我的婆婆却是一个和蔼可亲,深明大义的好婆婆,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她老人家去世十多年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她的言谈举止,以及她点点滴滴的感人故事。

婆婆叫黄玉卿,作为童养媳早早来到夫家,来到这条穷山沟。她没有年轻时的照片,但从小姑子姣好的面容上,可以推测婆婆年轻时,十有八九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漂亮媳妇。

那个年代,一个卑微的农家女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像一粒种子随风飘散,飘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初到夫家,还没有桌子高,就天天干农活做家务,煮饭提不起大铁罐,补衣没做好针线活,干活手打起泡喊了声痛,都会挨一顿骂。倔强的她咬牙坚持,勤奋好学,硬是磨练成一个入得厨房、下得田地的农活家务好把式。她肩负起一个大家庭的重担,夙兴夜寐,风里雨里,年复一年,家里围着锅台转,坡上做到太阳落,几十年负重而行,直到青丝成白发。

婆婆一共生养了十二个子女,在那种生育顺应自然的时代也不多见,她的生育能力让一个家族人丁兴旺,香火隆盛,对于夫家传宗接代功莫大焉。她一生整个青壮时期都是在孕育生养中度过。怀孕过程使劳动妇女倍加辛苦,每次生产更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抚育一大堆孩子,那种辛苦和纷烦程度可想而知。说也奇怪,婆婆一连生了八个男娃,直到第九个才是女孩,她的孩子大多长大成人。如果生育多可评为模范,婆婆则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母亲。

孩子多了,家更穷了。婆婆使出浑身解数,抚养她的儿女们。可是缺医少药的乡村,病了无钱医治,全凭她平时积累的土法治疗,哪种植物可入药,治什么病,她都了然于心。上山采来草药,对付头痛脑热等小病,大病则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孩子们全凭自身素质和抵抗力对抗疾病。婆婆为了家人的健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众多孩儿绕膝嗷嗷待哺,婆婆的一生不知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

婆婆的勤劳能干也是乡亲们所公认的。裁剪缝制衣裳她无师自通,十二个孩子加大人的四季衣裤全是她手工缝制,夜晚油灯下的一针一线,都浸透着慈母的爱心,深夜她映照在墙壁上的身影,是一幅感人的慈母夜缝图。尽管婆婆费尽心力,但穷人家的孩子还是难免遭受冻馁,一件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直到无法再穿,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我的先生读中学时都打着赤脚,冻疮红肿得吓人,可孩子们对父母却没有一点怨言,那个年代,穷人的孩子特别懂事,特别体谅父母。

婆婆是天生的美食大厨,她就地取材做出的农家菜,至今令人回味无穷。年轻时她拾菌子挖野菜掏鸟蛋捉螃蟹样样在行。她煮出的农家罐儿饭软糯可口,锅巴香脆。自己会做米豆腐、魔芋豆腐、橡子凉粉、黄荆凉粉及各种咸菜,因应时节,四季不辍。她制作的米酒现在的大厂品牌都没法与之相比。她自制的酸蒸肉堪称一绝,现在饭店大厨做不出那样的鲜味。她用腊肠炖的绿豆汤美味浓香,叫人赞不绝口。杀了过年猪,她都要安排好一年的荤菜,做腊肉、做酸蒸肉、做炒菜用油,都分别安排得妥妥当当。她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总是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城里的幺儿媳妇。平时吃饭,她都是让丈夫和孩子们上桌吃罢后,自己吃点残汤剩水,看着一家老幼吃得尽兴,她心里比啥都痛快。一箪食一瓢饮,将母爱发挥到极致,倾注着她贤妻良母的无私奉献。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婆婆的深明大义,善良厚道,山村里有口皆碑。当年,南来北往的手艺人都愿意到婆婆家落脚吃饭,觉得她一家人待人和善诚恳,实实在在,也不计较得失。她将自己有文化的三个壮实儿子送去部队,为国效劳。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县火烽山之战,陈锡联所部的一名红军战士身负重伤后,爬行到半山腰的婆婆家,公公将他藏匿在阁楼上,严守着秘密,婆婆与公公的母亲一起,悉心照料着受伤的红军战士,挖来草药捣碎给他敷伤,又熬药让他服用,竟也见效。一月之后痊愈送走归队,那小战士千恩万谢,声言报答,却从此杳无音信。婆婆对这桩救死扶伤的善举从不念叨,有时对后人提起,只是希望那个战士健在平安。她做好事没想过回报,觉得救人一命是行善积德。

九十四岁高龄时,婆婆生了一场大病,但她坚决不去医院,她说我已经四世同堂了,活到这个岁数,是老天的额外照顾,对得起她了。什么时候去会她的老伴,阎王爷自有安排,叫家人不要为她担忧,为她伤心,也别到医院去花那冤枉钱,她也闻不惯医院那种气味。她逝世后,后人们找到她缝在铺盖里的一个钱包,用包布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一堆整钱零钱,那是她多年舍不得花的子孙们孝敬的钱,一生节俭的母亲啊!

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一生辛苦操劳,没享过多少福,平淡地来,平静地去。幸运的是她走时没什么牵挂,她的六十多个儿孙都走上正路,依靠自我奋斗安身立命,过上像样的生活。我想,她老人家一定是带着舒畅的心情去见她的老伴的,我仿佛听到两老在世时,她常常呼唤公公,那亲切的长长的一声“老圪蔸——”。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