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乡村铜匠

发布时间:2021-07-20 11:4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当“叮当,叮当,叮叮当……”的铜片声由远而近地传来时,一个挑着货担的精瘦身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右手扶着扁担,左手摇着一串铜片,两边竹篓里一头装着风箱,一头装着火炉和小钳等制铜工具。

这就是行走江湖,靠技艺为生的乡村铜匠。

乡村铜匠,顾名思义,是指用青铜、紫铜、黄铜作为原材料,铸造和修理铜质器具的乡村手艺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川东北一带使用铜制炊具和日常用品的人很多,主要因为铜制的东西不易生锈。诸如铜水瓢、铜饭瓢、铜铲、铜勺子,以及男人们抽烟的铜烟锅,喝茶的铜茶壶,挂蚊帐的铜罩钩,锣鼓班子的铜锣。那时人们称铜匠为打铜的人,所有铜器全靠一锤一锤地手工敲打,不仅经久耐用,而且还深受人们欢迎。

而乡村铜匠又分“生铜匠”和“熟铜匠”两个门类。所谓“生铜匠”,就是以浇铸铜器为主,比如铜壶、铜炉、铜面盆、铜瓢、铜勺和铜铲子。但浇铸这些铜器的原料必须是生铜,否则,浇出来的器具会不成型。当生铜匠摇着手中的铜片,挑着担子来到一个院子时,只要有人浇筑铜器,便会找寻一块空地,架起风箱,生起炉中的炭火,一字把模具摆开,将铜原料放进炉子溶铜浇铸,你要什么就给你浇铸什么。但必须先讲好价钱,来个先说断后不乱,以免事后扯筋拌皮;也有的人把自己家里的旧铜废铜拿来加工浇铸,铜匠只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熟铜匠”则是以加工小型铜件和维修铜器为主。旧社会,乡村铜匠师傅大多以四海为家,漂泊流离,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累,还时常遭受地方恶痞的欺凌,吃不饱穿不暖,一家老小也跟着受穷受累。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铜匠和其他乡村匠人一样,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精明的铜匠,便在乡场上购房置业,设立了固定的小门面,主要从事小件器物的制作和维修加工,如箱柜上的铜角铜花,抽屉上的铜拉手,或烧接铜瓢、铜勺把子,这对于熟铜匠来说是信手拈来的小手艺了。

那些年,乡场上无房无门面的乡村铜匠,他们大多是逢赶场天到街上摆一个小摊,销售自己制作的铜制品,承接送到摊位上来的铜器打制生意,回家后加班加点打制好后,下一场让顾客到摊子上来取。大集体生产那些年,乡村铜匠和其他匠人一样,出门做手艺还得给生产队交副业款,以钱折算工分进入年终决算;土地承包到户后,一到春播秋收季节,得侍弄好家里的庄稼,常言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出门做手艺心里才放心。

农闲时间,他们便挑着自己的吃饭家什,游街串巷,走村入户去挣几个打杂钱。他们每到一处,都会不停地摇晃手中的铜片,弄出一片声响。如果要修铜器的人听见声音,知道铜匠下乡来了,便会主动与铜匠师傅说话打招呼,拿出家中要修补的铜器来。一见来了生意,铜匠便放下肩上的担子,立马打开工具箱柜,接过主顾递过来的铜勺、铜瓢放在地上,一边裹着手中的叶子烟,一边计划着如何修补,待一袋叶子烟抽结束,便迅速扯起风箱生炉火,拿出工具细心地修理起铜器来。该烧的烧,该锤的锤,该焊的焊,然后细心地把修好的铜器擦拭打磨一番,看上去焕然一新,跟新买的铜器一样。

乡村铜匠一般使的都是手上功夫,不需要花太大力气。但技术含量比较高,他们使用的工具也很精巧,除了敲打,焊接、修补、打磨之类的技术活儿外,靠的是心灵手巧。而铜匠师傅个个都爱干净整洁,常常把自己浇铸修补的器物擦拭得干干净净,光鲜亮丽,让人爱不释手。

其实,乡村铜匠师傅一般都是修理小件铜器为主,干一些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活儿,挣的也是一份辛苦钱,一年下来,除能养家糊口外,也没有太多结余。一些手艺好的铜匠师傅活路较宽,啥样的铜器,啥样的物件儿都能做,相比之下,比一般靠修补铜器的铜匠挣的钱要多些。

有些乡村铜匠师傅开炉铸铜,主要用于修补铜器上的裂缝或不规则的漏洞;有些铜制物件长期搁置不用,便会铜锈斑斑,甚至出现腐蚀洞,铜匠师傅便先行敲打腐蚀斑痕,细心修补。经过铜匠师傅的打理,一件铜器就会修旧如新,再经过他们仔细擦拭,光洁的铜面就会呈现出一层亮光来。

据传,乡村铜匠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逢年过节他们便会烧香燃烛,杀猪宰羊摆放祭品敬拜。无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这都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规矩,让其心有所依,心有所托,从而使自己有了立足江湖的根本,在人前讲得起狠话。

一般铜匠师傅外出做手艺都是跑州过县,游走于城镇乡村,吃的都是百家饭,手艺做到哪吃到哪。但他们心地都很善良,有时吃顿饭,替主家修个瓢补个盆什么的就不收费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礼一答,互不相欠,这也是乡村匠人们奉行的准则。

如今,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乡村铜匠同其他乡村匠人一样,他们手中传统的技艺,已跟不上历史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广阔的乡村大地,也很难再见他们的身影了。但那串叮叮当当的铜片敲击声,以及挥锤敲击铜器的洒脱英姿,早已定格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永远也难以忘却。(山溪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