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三姨叔

发布时间:2021-07-20 11:18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老家有句顺口溜“养儿莫学打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意思是打石匠这门手艺不受人喜欢,常年在野外工作,日晒雨淋,十分辛苦,导致很多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然而,我的三姨叔就是个打石匠,并且是我们村里最有名气的打石匠。

一个夏天的清晨,年幼的我还在睡梦中,忽然听到叮叮当当的细碎声响,很轻、很脆,节奏感很强。我从凉席上一骨碌爬起来,用手扶住门,半个身子侧着朝外看。只见一个瘦瘦的背影,半蹲着,左手握着錾子,右手抡着铁锤,有力而有节奏地敲打着。见我在偷看,他回过身来朝我一笑,还扮一个鬼脸给我看,然后又开始凿打起来,动静比刚才大许多。我看见铁锤敲打在錾子上,钻头吃进磨盘里,细碎的石屑在阳光里四处飞溅,一条条均匀的细沟像画出来一样呈现在磨盘上。

父亲告诉我,这是三姨叔正在给我们家打磨盘。别看他身材瘦小,却相当吃得苦,不管是村里村外,只要是修房建屋都会有三姨叔的身影,他正是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个家。三姨叔从不挑工厌工,每年一到春暖花开,他还会跟随村里的包工队外出去打石头,长则一年半载,短则一两个月,每次回来,他总会挣上一笔让乡亲们羡慕不已的“巨款”。

我走近三婕叔身边,发现他旁边有一个破旧的帆布袋,口袋里有几把大小不一的手锤,几根粗细不等的錾子。“别看这些东西小,它们不仅会打磨盘,还会打水缸、砌地坝、修水渠。”三姨叔见我好奇地观察着他的“宝贝”,打趣地告诉我,以前他还会开山打大石,由于前几年腰部受伤,抡不动大锤了,现在只能干这样的小活了。

不仅石匠工艺好,厨艺还很棒。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流行外出务工,父母也不例外,决定到沿海的城市打拼一翻,计划着将来要为我修间砖瓦房娶个媳妇。虽然当时爷爷奶奶身体还比较健壮,不仅能够照顾家庭,还能下地干活,但父母仍然放心不下我和年幼的妹妹。他们在临行前,特地找到三姨叔,嘱咐让其帮忙照看留守的一家子。在得到三姨叔肯定的答复后,父母才背上行囊安心外出。后来,我和妹妹便经常到三姨叔家玩耍,他总会亲自下厨给我们炒个青椒肉丝。从摘菜、洗菜到烧油起锅一气呵成,真想不到他那双古铜色抡铁锤的手炒起菜来也是有模有样。青椒肉丝现在来说再普通不过,可在当时,那可算是一盘上等的好菜,每次都被我和妹妹吃得精光。“我这就是家,三姨就是妈”,三姨叔一边抽着大口的叶子烟,一边叮嘱我和妹妹要好好学习,做个有出息的人,否则就去给他当徒弟,做个又苦又累的打石匠。虽然我和妹妹与村里其他孩子一样成为了留守儿童,但我们却从没缺失长辈的爱。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内心仍是满满的感动。

如今三姨叔已经75岁了,别说打石头,就连手锤他拿着也有点费劲,曾经养家的“宝贝”已褪去了锋利的外衣变得锈迹斑斑。正是三姨叔的这份手艺和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家的土泥房变成了两楼一底的小洋房。“现在修房造屋基本都是钢筋水泥,很少用一块石头了”,三姨叔感叹道,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石厂已经采用全自动切割机,家用电器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过去人们赖以生存的石磨也成了垒土砌坎的废石,乡村打石匠早已失业。随着这门沿袭几千年的技艺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淡出,三姨叔脸上不由得多了几分失落。(李小平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