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两本副刊集,珍藏一份情

发布时间:2021-07-16 10:50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绿人

每每看着剪辑收存起来的达州日报·生活周刊“西窗·文心”版日益增厚,我都会喜不自禁。多年来,形成了习惯,每晚睡觉前,都要翻上两篇“西窗·文心”上的诗文品品,才能入梦乡。谁叫我一生痴迷于文字,与达州日报结下了不了缘呢?

写写画画几十年了,在我的文字生涯中,最要感谢的,那就是达州日报。因为达州日报,从十二岁起,我就爱上了信手涂鸦。

那时,我上初中。责任田下户,幺爸当生产队队长,每每总会带回通川日报。待他翻阅之后,我都要恳求他借给我看一看。

我特别喜爱副刊上的那些诗文,诸如张建华、李祖星、陈官煊、安全东、胡治中老师的诗词,黄良鉴老师的史文,宋小武老师的小说,彭万洲老师的儿童诗,范藻老师的文学评论……我都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期副刊刊的是全国各地诗人游南江县桃源村后的诗作,还有著名诗人舒婷游后留下的诗。至今,我还记得句“九寨看水,桃源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

看了,就抄。抄那些自认为写得好的诗。抄了就读、背,反复地咀嚼品味。因为那些诗歌押韵,很有画面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有音律的美感,诸如李祖星老师的《夜泊》。每读背一首好诗,就画一“瓢”。

因钟爱诗歌,所以,对副刊上的那些评论诗歌的文章,更是“字斟句酌”,仔细领会感悟,学方法、“画”技巧、“涂”手法。1989年,乡村通电了,每每在昏黄的电灯下,作业完成后,就“画”,就“涂”。

再后来,人大些了,我就动脑筋不抄了。幺爸看过那些报纸后都堆之角落,经他同意,拣出有副刊诗文的那些版面,穿针引线订起来,收集到针线订不透时,就打铁钉、订铜丝皮线。待我1991年高中毕业,已订成了一百多张厚厚的一册通川日报副刊集子。闲时就翻开,细细品读那些墨香蚁文,也省下了纸张和抄写时间。可惜毕业后流浪粤地,1995年回家来,听母亲说,同院的堂弟来借书时就顺便“借”走了,“借”得杳无音信,借成了今天的遗憾。

结缘达州日报,我从未放弃过追求,临“葫芦”而观察,临“葫芦”而品味,临“葫芦”而感悟。一直“画”,一直“涂”,终有所获。漂泊多年,处女作《怀念陶潜》终于发表在扬州供用电报副刊。

1996年秋,开始走上三尺讲台,代课之余,仍然离不了一份通川日报,痴迷于那些诗文,我又开始剪辑收存日报副刊了。为了不再有遗憾,我不借给任何人了,专门锁在自己的箱子里。每有闲暇,翻阅品读,借鉴写法。每有生活感悟,激情“涂”“画”。久之,终于有像样的诗文了。1997年到1999年的那几年,先后整理散文诗《红粉知己》《水乡卖花女》《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以“巴人”为笔名投稿,胡丽君编辑为我刊发在了副刊上。

说是不了缘,还真不假。从未间断写写画画的我,在2013年因学校工作,参加新闻报道写作培训,结识了时任生活周刊主编冯尧老师,结识了校园周刊编辑、渠县联络站的桂爽老师。发自己的诗作、指导学生习作、推荐学生作品、报道学校新闻,与达州日报的缘分日益深化。

随着写作技艺的渐趋成熟,后来,生活周刊主编蒲建国老师,再后来,如今的主编龚俊老师、编辑王梅老师,都选发了我不少诗文。

如今,剪辑收存达州日报·生活周刊“西窗·文心”,成了我业余生活中的“必修课”。看着厚厚的“西窗·文心”,心潮难平,感慨万分。一路走到今,真是情笃缘深。就算是珍藏日报的历程吧,也算是珍藏一个写作者的写作历程,细细想来,更是珍藏一份读者、作者与刊物的缘分。看来,这种缘分将历久不衰,会是永远的不了缘了。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