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乡村抬匠

发布时间:2021-07-09 15:21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冷苏红

“抬匠”的称呼,在川东北一带又叫“抬脚”,或者叫“抬东西的人”。指由两人、四人、六人、八人、十人、十二人,或者更多的人一起参加抬运货物。并根据货物的轻重,决定参与人数的多少,但一般都是双数。

川东北地处丘陵地区,爬坡上坎,山路弯弯。加之那些年乡村不通公路,更没有机械运输工具,在货物搬运中,如果一个人搬不动的货物,就得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抬匠来搬运。所以,乡村抬匠便应运而生。他们搬运的货物有石头、树木、家具、粮食、牲畜,以及水泥电杆或其它东西。

乡村抬匠,除要具备一身力气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会走路,懂得相互间的配合才行,要不然就是下“蛮圪瘩”力,没有人愿意与你同杆。由此,为了在抬运过程中,不东拉西扯,配合协调,一副抬杆都得有个打头的,也就是掌梢的人。这跟河里木船的舵手一样,要稳定前行的方向。但是,抬匠的“报路”号子切忌不可小觊,它是蓄积力气,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的号令哨。

乡村抬匠和挑挑匠一样,是工具最少的一个行当。两人共用一根两头小、中间粗的木杠子,一根打杵棍,一根粗麻大索,外加一个小“抠索”。如果是六个人以上的抬匠活,还得有一根一米左右的短木扛,又叫做“牛子”,其作用在于货物上拴牛子,牛子两头套抠素,把木杠子穿进抠索,方能抬运,因为货物重了,就得增加抬匠,以此来均分抬匠肩上的重量。

除抬运的木杠、牛子、打杵和绳索等工具外,乡村抬匠每人都有一块用针扎的棉布垫肩布,里面铺垫了棉花,以此减轻木杠对肩膀的摩擦,避免红肿或磨破肉皮。另外还有一块擦汗的毛巾,预防汗水过多流进眼晴,遮挡前行的道路。而抬匠穿鞋也很有讲究,都是用岩边生长的一种梭草,晒干后人工编织成的草鞋,主要是穿在脚上易吸汗,不打滑,方便行走。条件好一点后,抬匠都穿上了布胶鞋,穿草鞋的人就少了。

干乡村抬匠这行,还得懂很多的号子,俗称“报路”号,一副抬杆都有一个打头人,一般打头的人都走前面,不但要会走路,而且还要控制行进速度和节奏,还要边走边报前面的路况,提示后面抬匠注意。

如果前面路面平展、宽阔,打头的抬匠会报:“平原大路”,后面的抬匠会答:“甩起几步”。

如果路中间有障碍物,打头的抬匠就会报:“天上鹞子飞”,后面的抬匠会答:“地上牛粪一大堆”。

如果路上有泥坑水凼,打头的抬匠会报:“天上明晃晃”,后面的抬匠会答:“地下水凼凼”。

前面的人报:“抬头望”,后面的人答:“往上升”,意思说要爬坡上坎了。

前面的人报:“左(右)边有个大石包”,后面的人回答:“不会石匠你莫摸”,意思是左边或右边临岩坎,不要撞到岩壁上去了。

过桥时前面的人要报:“单桥两空”, 后面的人回答:“专踩逢中”!

调转抬行方向时前面的人要报:“前沿的大(小)”,后面的人答:“后沿的小(大)”!

转弯抹角时前面的人要报:“幺二拐”, 后面的人答:“二边甩哟”!

地上有挡脚的东西时,前面的人要报:“满路的筋筋拌”,后面的人答:“两脚来蹬断”!

如果是下坡路,前面的人要报:“仰仰坡”,后面的人答“带到梭”!意思是前后抬匠的步子都要放缓慢一点,减少所抬物品的前坠力,以免发生跌倒受伤事故。

总之,乡村抬匠的报路号子,是根据地形、地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遇见什么报什么,句子不长,念起来又顺口。中间配以“嗨佐、嗨佐”的加油声,目的是为了整齐划一,排除抬行过程中的干扰和羁绊,减少体力的无端消耗,与单纯的鼓劲助威号子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处。

前面打头的抬匠喊号子报路,后面的抬匠还要懂得前面报路人所报号子的意思,要不然会七拉八扯,乱了方向和阵脚,费力不中用。如果爬坡上坎时,或抬的货物重,占路宽,还得有人拿着锄头“办路”,铲高垫低,方便行走;跨沟过河时同样得有人肩掮木板“搭跳”通行。

在抬行过程中,为了减少歇气时身体的伸弯,手中的打杵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打杵有锄头把子粗细,顶端用铁打制了一个“丫鹊口”,楔入打杵内,外面用小铁圈箍住,其打杵高度略低于肩高。歇气或换肩时,将杠子头放入丫鹊口内,只需用双手稳住打杵,人就可以伸直腰杆休息,或把抬杠从右肩换到左肩,能减少身体的伸弯,节省一些力气。

那些年乡村生活艰苦,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抬匠们主要从事石头的抬运,用于乡民修房造屋作基石。或偶尔抬一只肥猪到乡食品站交售,以及抬树木、广播杆、电线杆之类东西,也有在乡场上和车站码头当搬运工,专门从事煤炭、沙石等货物上车、下船时的抬运,获取一定的劳务费贴补家用。

一般来说,乡村抬匠的性格都耿直善良,乐于助人,如果同杠的抬匠力气小一些,另一个抬匠会主动帮他多抬一截杠子,让对方肩上少受些力。其实,在乡村,大多数抬匠活都是“换背搔痒”,相互帮忙。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帮我,我帮你,相互都有请人帮忙的时候,从不会计较得失。那个时候,太凡生活在乡村的男劳力,挑抬之类的体力活都能干。

除此之外,乡村抬匠还有一个重要的抬运活,就是谁家老人仙逝了,去当抬棺匠,又称“八大金刚”,也就是八个人的活。用两根碗口粗、长4米叫“龙杠”的树,夹住棺材,用粗麻绳索作底笼,兜住棺材挽在龙杠上,然后用绳子绞住龙杠两头,将牛子穿入绳子内,再在牛子两头套上抠索,穿上抬杠,前后各两根杠子、各四个人,相互配合,就可以抬棺上山了。

人多的抬匠活,由于前后之间的距离较大,路线行走和相互间配合必须默契,稍有不慎就会走不过去,让你退也不是,进也不是。所以,抬棺上山这种活,必须要有多年抬龄,经验丰富的人才行。而且,抬棺上山还有许多风俗讲究,在抬行过程中,棺木不能与地面磕碰接触,木杠不能对着棺材指指戳戳,否则,吉兆不好,主家会不高兴的。这些忌讳,都是一辈一辈的抬匠留传下来的规矩,带着一点封建迷信色彩,大可不必过分在意。

岁月更迭,物事人非。随着乡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村水泥路进院入户,各种小型运输机械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乡村抬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昔日高亢的报路号子、急骤奔忙的脚步声,以及挥汗如雨的身影,已镌刻在那代人的脑海深处,成为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山溪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