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悦读

阅读中的人生真谛

发布时间:2021-07-09 11:27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刘强

一张报纸,承载了曾经的过往;一生陪伴,蕴藏了多少难忘的故事。

1984年,我在村上担任团支部书记。一天,村党支部书记拿出一张报纸,让我在上面选一篇文章,说下午开会时组织学习。我一看是通川日报,便一篇接着一篇地认真阅读。报上刊发的文章不仅短小精悍,而且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让人爱不释手。我在上面选了一篇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文章和大家一起学习。

从那一天起,我便与通川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农村大多数地方不通电,照明用煤油灯,更无电视看,物质文化生活十分困乏。除偶尔区公所的电影队下乡来放一场电影外,要想知晓外面的世界,报纸便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因此,每当乡邮递员把通川日报送到村办公室时,我便会放下手中的事,迫不及待地认真拜读上面的文章。“啥时候我的文字也能变成通川日报上的铅字该有多好啊!”一年多后,我拿起手中稚嫩的笔,鼓足勇气开始给通川日报投稿。从此,我的业余写作之路开始了。虽然大多数稿子都是泥牛入海,但我抱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信念,坚持读报、采写,同时向通川日报投稿。

1986年10月,我撰写的一篇800多字的消息《美事何以变成丑事》被通川日报二版采用。该稿报道的是本村一名男青年,苦于无力筹齐女方父母索要的800元结婚彩礼,伙同他人偷盗邻村农户两头耕牛而锒铛入狱的事。见报后,该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赞许。

梦想成真后,我的写作热情顿时高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采访、写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2003年8月22日,我撰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为民情怀》,报道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一心为民办实事、谋福利,深得群众拥戴的事迹,发表在当日达州日报头版头条;2003年10月10日,达州日报二版头条,刊登了我与人合写的一篇消息《渠县悄然兴起农民“经纪人”队伍》,获得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和“达州市好新闻二等奖”。

从1986年到2008年的22年时间里,达州日报开启并铺就了我的新闻和文学创作之路,备受鼓舞的我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新闻、通讯、时评、杂说、散文、小小说等稿件400多篇,稿件剪贴本都贴了厚厚三大本。

1990年8月,乡政府招聘广播站广播员时,正因为我有新闻写作的优势,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乡镇“八大员”,几年后又招考为事业单位干部。所有这些,自然离不开达州日报对我的帮助,它在我读报、写作过程中大有裨益,给我的学习和工作增添了动力,为我的成长搭建了阶梯。

2009年10月,我被乡党委下派到一个村兼职村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增大,创作也就少了许多。然而,我对达州日报这位良师益友的热情丝毫未减,它总是陪伴在我身边,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

10年后,年过五旬的我又重操旧笔,撰写起文学作品来,并不失时机地向达州日报副刊投稿。在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到两年时间里,我撰写的文学作品,被达州日报副刊采用了多篇。

70年栉风沐雨,70年一路凯歌。70年来,达州日报立足达州实际,紧跟时代步伐,高扬时代主旋律,勇担舆论大旗,版面更宏大,内容更鲜活。所刊发的稿子立意新,政策性强,贴近市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办报风格,在地市级日报中独树一帜,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纸媒受到市场冲击,达州日报仍然劈波斩浪,砥砺前行,不得不说这是一代又一代报人锐意进取,不懈努力,以质取胜的成功诀窍。

这些年,我在镇政府办公室工作,除负责一年一度全镇报刊征订和分发工作外,每天都要面对繁冗的公文事务。但我仍挤出时间坚持读报写稿,下乡采访,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提高了写作水平,还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为此,我有责任把从报纸上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得到的巨大收获,都分享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让他们从中获得教益,共同助推乡村振兴和达州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时光如沙漏,总在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悄悄流过。这几十年来,我与达州日报亦师亦友,同趋共进,从中学到的知识将受益终身。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达州日报相伴相随,不离不弃。


来源:达州日报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