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万源市坚定建设“一城一都一中心”发展定位,坚持“生态立市”发展路径,更加注重供需双侧发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抓好产业转型和联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八台山—龙潭河“龙头景区”,加快黑宝山、烟霞山、红军公园等“精品景点”集群建设,树立“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凉风冬有雪”旅游形象。大力发展富硒特色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和养殖业“千百十”工程,着力抓好富硒茶、药、果、蔬和鸡、牛、猪、蜂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着力培育富硒食品(药品)加工和绿色建材、孕婴童产品等低碳环保产业,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家。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推动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拓展绿色发展成效。实施生态文明大示范战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实施河西茶文化公园、火车站站前广场等城市绿化项目,加强生态细胞建设,推进蜂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深化环境污染治理,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气、声、土壤和农村环境连片污染源监控整治。
攻坚:决战决胜合力共续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千方百计补短板、兜底线、惠民生,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捷。
咬定脱贫目标不放松。紧盯完成“58个贫困村退出、21936人精准脱贫、7415人易地扶贫搬迁”年度脱贫目标,制定出台22个年度专项实施方案,细化脱贫攻坚措施,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加快培育集体经济,深入推进抓点示范、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市级领导脱贫攻坚“一岗双责”、“5+1”帮扶等制度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狠抓民生改善不放松。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大事,加快推进万源中学白沙校区、太平镇小学分校等建设;大力推进市疾控中心、市精神病医院选址新建;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农村困难群体参加新农合再保险试点工作。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放松。扎实开展“交通建设攻坚年”活动,大力推进巴万高速万源段、万源—八台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451公里村社道路硬化;加快农田水利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新建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503处;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四好村”创建工作,加大农村土坯房和危房改造。 □特约记者 陈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