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茶河镇圣水村,山高路远,经济基础薄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宣汉结合实际,一种由合作社出资、贫困户无息“按揭”的新村建设模式赢得国家、省市媒体的关注。2013年,王策到圣水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成立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红心猕猴桃、青脆李、秦王桃等水果产业。2014年,合作社先后拿出500余万元,修了34栋房屋,解决了78户村民的住房问题。而村民只需缴纳2万元即可入住,下差房款则从合作社务工中扣除。如今,该村已成为达州市“十大幸福美丽新村”。“我家里面有4个人的田地,全部流转给公司,一年流转费1800元,在果场里打工,一个月能收入1000多块钱,这日子有盼头,奔小康是迟早的事。”贫困户刘俊学信心百倍。
下八镇“产业组团包镇脱贫”模式,将分散的贫困群体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双赢、整镇脱贫奔康目标。米岩村民符纯珍在该镇“包镇脱贫”模式引领下,走上了农旅结合、文旅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当地建成了集乡村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多位一体的“孝美农庄”,解决当地300余人就业,实现年务工收入700余万元。塔河镇号楼村舜天湖生态养殖公司,则充分借力“互联网+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的网售额达2000余万元,助村民增收200余万元。□特约记者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