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近来,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直面民族之痛,对77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予以细致还原;同时,该剧对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以弱抗强、浴血奋战的不屈精神也给予了高度礼赞。剧中多次提及的教导总队就是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坚力量。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失陷,日寇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组织南京保卫战。此时,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元气大伤,参战的14个师大多编制不满员,总兵力仅有8万来人,其中还有3万人是临时拉的壮丁,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四》剧中对此有反映)。在所有参战部队中,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简称“教导总队”)装备最为精良、战斗力最为强悍。
教导总队的前身为军校教导师,于1930年2月在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马克斯·鲍尔的指导下成立。1931年,教导总队开始编组,最初编制为团级教导部队,1936年扩编成三团制师级单位。教导总队是正规的野战部队,不是教官总队,影视剧中把教导总队的官兵称为“教官”实则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蒋介石对教导总队极为重视,而教导总队也被视为蒋的“铁卫军”。总队中的高中级军官经常被派至欧洲军事强国深造,如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团级干部谢承瑞、廖耀湘,工兵营长钮先铭等。教导总队完全依照德国的军事思想及操典训练,但武器装备获得不易,比照德国陆军步兵团,仅属轻装标准,这使得其在与日军的交手中,无法有效对付他们的重武器。
“紫金焚,则金陵危。”对南京而言,紫金山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为确保万无一失,唐生智指令教导总队在此布防。鼎盛时期,教导总队兵力高达3万,但经过淞沪会战,退到南京时也仅剩下不到一半的兵力。
1937年12月7日晚,日军前锋进攻麒麟门,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孝陵卫一线开始和教导总队交手。紫金山虽然是个小山,但也有200米、300米的制高点,日军兵力虽多,重武器虽多,但在教导总队顽强防御和相对坚固的工事面前,仰攻也非常吃力。
教导总队配有少量德式75毫米山炮,他们朝山下的轰击给日军造成很大伤亡。据当时国军士兵回忆,我军两门山炮一响,山下日军顿时乱成一团,乱哄哄地往下撤。日军恼羞成怒,立即调集重炮日夜不停地猛攻紫金山阵地。紫金山上枪炮彻夜不停,后来南京红十字会人士来此收尸时,发现山上竟几乎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可见当时战斗之酷烈。
12月10日,日军调集85辆坦克,兵分两路,向紫金山猛攻。战至11日,教导总队伤亡惨重,第一旅少将参谋万全策在激战中殉国。万是广西苍梧县人,黄埔一期生,殉国时年仅35岁。此时,教导总队精心修筑的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再也无法阻挡日军重炮的密集轰击,被迫放弃第二峰阵地,退守第一峰和天堡城。12日下午,南京城被攻破,教导总队大部接到撤退命令。但仍有一部分官兵不愿意撤退,和日军死战,直至全军覆没,战斗中第三旅上校副旅长雷震光荣殉国。
南京城陷后,渡过长江幸存的教导总队官兵约有4000余人,此外,另有1000多人正面突围成功。3万多人的教导总队,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拼尽全力,仅剩5000来人,堪称中国军队的楷模。由于伤亡太大,加之中德因为日本原因断交,德式装备来源被切断,教导总队余部和另一支部队合编为46师,番号由此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