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新闻”对于早期的我来说,并非驾轻就熟那么干练,也不似科班生那般学士风范,我只是凭借着一腔热爱、一种钻劲干到了今天。
那是20年前,还是一名学生的我,从一位笔友那儿得知了“新闻”这一概念。他叮嘱我,“到了部队,搞新闻会很有出息。”就这样一句话,从此让我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什么叫本报讯?什么是动态消息?”当我拿着报纸向同班的战友请教时,对方虽然没有嘲笑我,但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为了弄懂新闻,我报了解放军报社主办的函授班,后来又从一位同样搞新闻出身的教导员那里学会了消息的写法,认识了通讯这一体裁,了解了言论这一概念。
姗姗学步,我笨拙前行。一年、两年,当我将一篇篇写好的新闻稿件发往报社的邮箱时,却始终石沉大海。“失败不可怕,一篇不行,一百篇,只要你写、你练,到一百零一篇时,你就成功了。”在军区组织的培训大会上,新闻干事这样鼓励我们。
正是有了这种鼓励,有了这种坚持,终于,在第三个年头,我所写的稿件开始在报纸出现了。那是一种跨过深渊万仗的喜悦。那以后,我逐渐走上了“正道”,军区小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一年下来,一百余篇稿件纷纷上报。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我愈发用心用力,有时睡觉想起一个好的题材,也要翻身下床,伏案以笔;有时走在路上,脑海中也在思考一些可供采写的题材。
或许,正是有了部队的这种经历和新闻写作上的历练,转业后,我来到了报社。然而,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半道出家的我,该如何与报社的同行比?论文凭、论资历、论学识,我均不如人。虔诚、谦逊、用心,成了我踏入报社门坎后的新姿态;向老同志请教、向同事学习,成了我不断进步的唯一法宝。每一次采访,我都当作是一种挑战。我不断地鼓励着自己,给自己打气,生怕哪一环节出错,哪一步骤没采访到位。
几年下来,不断的磨练使我不断成熟。《找准位置、用活材料、挖出特色》《实现“三个转变,推动报业发展》《壮歌》等一篇篇论文和新闻稿件,先后被评为中国地市报、四川省新闻奖。
我深深地意识到,新闻事业的发展将永远与社会发展同步。QQ、微博、微信……近年来,新兴媒体的不断兴起冲击着传统媒体,传统的报纸该走向何方?这是时代的考验,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考验。
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不断地调整自己,把脚步迈向群众、把笔触伸向群众、把稿件对准群众,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做起,从他们最想要的答案入手,写出了《缺水困扰达川区黄都5000居民10余年》《投资公司多如药铺,高回报背后或有陷阱》等一系列带着泥土气息、贴近群众的好稿件。
我深深地知道,新闻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报社的发展。我深信,只要秉持一颗热爱之心,就会不断地取得成绩。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李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