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几天,位于达城大北街的市建司家属院“火”了。听说这个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家属院安装了一部新的户外电梯,附近的居民都来看稀奇。
“你们这楼这么旧了,居民又多,是怎么安起电梯的哟?”住在居民楼内的王大妈刚走出电梯,便被平常一起跳坝坝舞的老姐妹围了起来。
“几个人肯定组织不起来,是社区协调的!”王大妈指着新安装的外挂电梯,脸上笑开了花,“在这里住了这么久,现在不用搬家也能享受到电梯公寓了,确实安逸!”
市建司家属院楼层较高,居民以老年人居多。之前没有电梯时,老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十分不便。部分住在高层、腿脚又不方便的老人一年到头都难得出次门。该院的部分住户找到通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大北街社区,建议社区组织安装电梯,改善居住环境。
居民们的心声引起了大北街社区的高度重视。因为之前该社区从未在老居民楼安装过电梯,社区工作人员到处取经。一个月前,他们结合创建省级安全社区工作,对辖区内老旧住宅加装外挂电梯试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查。通过前期调查摸底,市建司家属院基本具备安装电梯的条件。
但问题接踵而来。市建司家属院居民众多,有的住在底层的住户对安装电梯并不“感冒”。电梯最终又如何安装好的呢?大北街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成果,对决议、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进行“三公开”。社区将安装老旧楼院外挂电梯的决议进行公示7天后,没有收到反对此项决议的意见。通过1个多月的努力,市建司旧家属楼电梯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其次,充分发挥廉勤委监督职能,廉勤委全程参与和监督办理程序和费用收支,有效地发挥了联勤委的监督作用,确保了科学规范、清廉高效。 (杨婧 本报记者 谭楚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