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泉街道出发,沿着崎岖盘旋的水泥路上行十分钟之后,几栋矗立山间的漂亮小楼让记者因强烈的视觉反差而产生震撼:这是一个偏远山区乡最为漂亮的建筑,这是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寄予最大希望的地方——龙泉学校。
龙泉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建有综合教学楼、多功能餐厅、男女生宿舍,现有在校学生921人。该校校长苏清术告诉记者,几年前,学校教学环境并不理想,几百名学生挤在几间土墙木板房内上课,教学设备也极其简单。近年来,特别是龙泉土家族乡成立以来,学校争取到了200多万元的中央危改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项目,同时北京的刘霞女士也捐款80万元,昔日的土墙木板房变成了漂亮的砖瓦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地处川渝交界处的漆树土家族乡漆树中心校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规模虽小,但校园干净整洁。该校校长钱柏林告诉记者,不久前,学校争取到12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将兴建一幢综合楼,届时将彻底解决教学用房、师生宿舍严重紧缺的局面。
在百里峡土家族群众散居的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
“治穷的关键是治愚,发展的基础是教育。”面对土家山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宣汉的决策者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2005年以来,该县投入近千万元,对四个民族乡的五所寄宿制中、小学校和20余所村级小学、教学点进行了危房改造,添置了大量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观。4月14日,当记者来到三墩土家族乡龙洞村小学时,12岁的六年级学生刘燕笑颜灿烂:“我们的校园变美了!”她告诉记者,2008年9月,她和全校100多名同学一起告别了低矮昏暗的土墙房,高兴地搬进了亮堂堂的教学楼。
“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孩子们在这里的生活比在家都好。”苏清术的话是宣汉民族乡孩子们的真实写照。
同学校建设一样,在宣汉县四个土家族乡,面貌改变较大的还有卫生事业。三墩土家族乡卫生院拥有一幢漂亮的综合大楼,医院内红字闪烁的电子显示屏给人感觉颇为“现代化”,上面罗列着医院能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和该院拥有哪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医院陈院长告诉记者,2003年,医疗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兴建了医疗综合大楼。近年来,随着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医院的各项工作都得到长足发展。
据了解,2005年以来,宣汉县在4个民族乡安排资金400余万元,新建乡卫生院用房3000余平方米,建设村级卫生室30余个。今年1至3月,4个民族乡共有1500多人次享受新农合减免补助。
近年来,土家族乡都设有文化站,各乡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保护土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宣汉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薅草锣鼓”、“土家山歌”等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力度。2008年6月14日,宣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如今,龙泉等土家族乡成立了薅草锣鼓协会,组织袁诗安、梅科云等被列为薅草锣鼓传承人的土家族老人收集古老的薅草锣鼓唱段,创作一些与时俱进的薅草锣鼓新唱段,并组织当地薅草锣鼓青年爱好者进行演唱,使之代代相传。
在龙泉土家族乡平溪村,原自由乡政府的办公用房改建成了龙泉中心敬老院,2007年7月以来,35位五保老人幸福地生活在这里。见到记者,左代云老人感激的话儿说不完,“我们在这里吃得好,睡得香,每月还有零花钱,现在党的政府硬是好哦……”
为了让土家族的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宣汉县加大了敬老院的建设力度。在紧靠三墩乡土家族乡场镇的一块空旷的土地上,两幢漂亮的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随行的三墩土家族乡乡长唐中华介绍,这是投入两百余万元新建的三墩中心敬老院,今年将投入使用,届时三墩、漆树、漆碑等乡镇的五保老人将在此安享晚年。另据了解,宣汉县被列为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以来,已有3000多名60岁以上土家族老人享受到新农保补贴。
·本报记者 付勇 周本均 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