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力争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在2007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0亿元,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0%。
20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企业青花、万福钢铁厂落户万源;70年代末,国家实施三线建设,航天企业进入大巴山。近年来,万源市委、市政府把“强工”列在首位,提出“12345”工业发展战略,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0%,并力争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在2007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20亿元,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0%。
工业经济“五驾齐驱”
一是工业生产高位运行,相关指标协调并进。该市民营工业企业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了高位运行势头,所有考核指标均在去年同期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
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市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3810万元,同比增长64.4%,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改善。
三是主要产品增势强劲,产销衔接保持良好。今年以来,该市主要工业产品均比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水泥、煤炭、矿泉水等产品同比增长幅度较大。
四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新兴产业加速启动。巴山雀舌、天予药业、巴山畜禽屠宰等一批新兴工业项目相继投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巴山旋窑水泥、立信铁合金朝着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路子迈进。
五是集中布局迅速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充分利用7102厂搬迁后的闲置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工业生产集中布局。目前,巴山雀舌、馥麟苎麻、天予药业、利根葛业等骨干企业已经进驻白沙工业园区,白沙农业产业化基地已具雏形;大巴山水泥、巴山建材、发荣木业、鼎鑫瓷业等强势企业在官渡工业园区稳步发展。
创新打造工业园区
目前,万源市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园区”,园区累计入驻规模以上企业40家,已投产37家,在建3家(投资总额均在3000万以上)。
该市围绕“生态食品、煤炭、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园区特色板块,不断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白沙——八台绿色生态食品产业集中园区、青花煤——电——冶——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园区、官渡绿色建材产业集中园区、沙滩煤——电——冶产业集中园区。
该市制定了《万源工业园区入园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项目单位、施工单位、引资单位“三位一体”的项目推进服务体系,实行在建、续建项目经常性调度,以优质的服务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同时,加强项目清理力度,对无实力增资扩产的企业,坚决收回闲置用地,安排新的项目落户。已清理出此类企业1家,收回闲置土地约10亩。对部分效益不佳、进度不快的企业续签投资补充协议,限期开工、建设、投产。
循环经济初露端倪
万源市被列为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县以来,正在建设和拟建的铁合金项目1个,热电联产项目2个,煤业综合利用项目2个,建材项目2个。这些节能、环保、生态型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了该市工业循环经济的强势发展。
去年以来,万源市依托资源优势,大上生态工业项目,开始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将工业循环经济列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使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循环经济实现了面上大循环、线上中循环、点上小循环。
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了面上的大循环。依托石灰石、煤炭、药材资源,重点规划建设了青花、白沙、官渡、罗文、茶垭、永宁6个工业园区。官渡镇川江贵华煤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32亩,年产洗精煤50万吨,全机械化生产线,洗精煤排放的污水通过净化处理,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年节约水资源80万吨,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点上小循环。
该市一批大中型企业内部拉长了产品生产链条,循环使用资源,实现了线上中循环。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该市建成年产120万吨的干法旋窑水泥全自动化生产线,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年均利润2130万元,上缴利税703万元。万源市立信铁合金有限公司成功探索出一条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煤—电—铁合金—建材”循环产业链,把企业打造成“结构优化型、资源节约型、生产环保型”配套企业。目前该公司有4个合法煤矿,日产煤炭20万吨,年产铁合金3万吨,产值达1.5亿元,年产工业用砖3000万匹,产值达540万元。“十一五”末,该公司将新建2座25000KVA矿热炉,并配套实施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形成年产锰硅合金20万吨,煤24万吨,免烧墙体材料30万立方米,活性混合料5万吨,余热发电量达7200万千瓦时的新型综合生产企业。
万源市工业正努力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新型工业化融为一体。据了解,该市注重工业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的实施。一是企业清洁生产。二是先进技术和设备。三是发展生态工业园。四是再生资源产业化。一些领域的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利用已经初具规模,生产了大量再生产品,极大促进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2005年全市共回收、综合利用各种废弃渣、矿山废弃土石、废旧钢铁等废弃资源180万多吨,实现综合利用销售收入14.2亿元。
□本报记者 陈思永